1934年10月,国民党设置了4道封锁线阻击中央红军。信丰、安远至赣县王母渡一线就是第一道封锁线。以信丰桃江为天堑,南北长120多公里的弧形封锁线,被广东军阀陈济棠吹嘘为“铜墙铁壁,坚不可摧”。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江西信丰,长眠着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红军师长洪超烈士。本报记者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寻访感人故事——
八十五年,四代村民共守英雄冢
■解放军报记者 陈 利 通讯员 兰善喜
6月14日,出于都县城一路向南,经130余公里的车程,记者来到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仗所在地——江西省信丰县。
1934年10月,国民党设置了4道封锁线阻击中央红军。信丰、安远至赣县王母渡一线就是第一道封锁线。以信丰桃江为天堑,南北长120多公里的弧形封锁线,被广东军阀陈济棠吹嘘为“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21日上午,红军向封锁线发起进攻。担任前锋的红三军团红四师十团、十一团率先向位于信丰县百石村地域的守敌发起攻击,长征第一仗——百石战斗就此打响。战斗中,时任红四师师长洪超亲临一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此后几天,红军将士经过英勇奋战,先后在信丰县境内的新田、金鸡、古陂等地打垮了国民党守军。25日,红军渡过桃江,至此,红军胜利突破长征第一道封锁线。
80多年过去了,在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我们找到了那场战斗的遗址。为了让记者真切感受当年的战斗场景,新田镇百石村村委会主任曹小明带着我们爬上了那座无名小山。
山不算高,路却很陡峭。一条当年国民党军构筑的战壕,从山脚蜿蜒向上,延伸至山头的碉堡。曹小明向记者介绍:“红军从山脚往上攻,国民党军队就守在山顶上,向下猛烈射击。”
经过多年的雨水冲刷,残破的战壕已经变窄变浅许多,上面落满了各种腐叶,脚一踩便陷下去一个坑。“小时候,我和同学经常到这里玩,战壕四周散落有很多生锈的弹壳,每次我们都捡满衣服口袋才肯下山。”听着曹小明的讲述,记者不禁感慨:轻装爬山已不易,红军战士当年还要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可以说处处是险境,步步关生死。这是怎样的一种英勇!
据当地老人回忆,洪超师长牺牲后,因战事紧急,红军将士只好强忍心中的悲痛,请村民协助安葬,村民陈观音接下了这个任务。采访中,陈观音的后人向我们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天已经快黑了,红军战士抬着牺牲的师长往山下走,沿途每隔十几米远就有一盏点亮的马灯。一路上很安静,只有猎猎山风呼啸悲鸣,很多人眼睛里憋着泪水,“当时担心国民党军队反扑扫荡,并没有修建墓碑,只是起了一座坟”。
坟茔不大,却成了一座丰碑。红军走后,每到春节、清明这些祭祀祖先的日子,村里人都会自发来到洪超烈士坟茔前,点燃几炷香,献上沿途采摘的山花。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围着老人问:“这是谁家的先辈?为啥大家都来祭拜?”
每到这个时候,老人们便会讲起当年的那场战斗,讲起牺牲的师长,对孩子们说:“他是咱的亲人哩,当年他带着队伍为我们穷苦人打天下、谋幸福。如今,他埋葬在这里,就是我们全村人的先辈,我们世世代代都要为他烧香、上坟!”时间流逝,转眼跨越四代人,经历过当年往事的老人们多已辞世,但祭奠的乡俗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放在心里,是最深刻的铭记;落到实处,是最深切的纪念。让人欣慰的是,新田镇人民政府筹资整修了洪超烈士的墓地。新落成的墓地占地200平方米,纪念碑上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题写的碑铭——洪超烈士之墓。
顺着村民的指引,记者买了一瓶当地的老酒,前往祭拜。站在墓地望向四周,当年炮火硝烟的战场,如今一派郁郁葱葱。山脚下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当年红军战斗的地方,已是祥和的村庄。
深鞠一个躬,抬手敬一个军礼,记者在心里默默告慰先烈:感谢您当年的流血牺牲,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