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从今日起,解放军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专栏,刊发记者沿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发回的报道,帮助广大官兵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更好地从伟大长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积极投身强军兴军伟大实践,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开栏的话
有一首英雄史诗,历经沧桑巨变依然豪情万丈。有一种伟大精神,穿越时空岁月依然催人奋进。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5月20日下午,习主席来到于都,深情缅怀当年那段峥嵘岁月。他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发愤图强、奋发有为,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从今日起,解放军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专栏,刊发记者沿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发回的报道,帮助广大官兵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更好地从伟大长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积极投身强军兴军伟大实践,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江西赣州,于都河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本报采访组来到这里,重温红色传奇,感悟力量之源——
长征起点悟初心
■解放军报记者 孙继炼 周奔 张磊峰 陈利
6月11日,中宣部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长汀、宁化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来自全国30多家媒体的500余名新闻记者参加启动仪式。新华社记者 周 密摄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江西赣州,于都河畔。1934年10月,陷入重围的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远征,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一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树起巍峨丰碑。
绝处逢生,凭的是什么?革命胜利,靠的是什么?继续前进,需要什么?
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足迹。盛夏时节,我们来到长征的起点——于都,解读红军长征胜利的密码,感悟在新长征路上取得新胜利的力量之源。
虽然不知终点在哪儿,但红军将士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
听党指挥,创造人间奇迹
时光流逝,无法冲淡刻骨铭心的记忆。
虽然已经过去了80多年,于都县唯一健在的红军烈士遗孀、今年99岁的段桂秀老人,依然能够清晰地向我们讲述与丈夫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段桂秀老人的丈夫叫王金长,是一名普通农民。两人成亲不到一个月,王金长就报名参加了红军。看着段桂秀依依不舍的样子,丈夫笑着安慰她:“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回来。”
“队伍走后,我开始等呀、盼呀。”段桂秀老人用手擦了擦眼角,停了一会儿继续说道,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几十年就过去了。直至全国解放后的一天,政府派人送来了烈士证书,她才得知丈夫再也回不来了……
“与王金长一样,许多红军将士在于都出发时,以为用不了多久就会打回来。”于都县党史办主任曾懿华介绍说,1933年9月,国民党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数次陷入敌人重围,多次改变原定行进计划,越走离出发地越远。
秋风瑟瑟,征程漫漫。几近山穷水尽,一路枪林弹雨,不知终点在何处,为何红军将士前行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一天,她问父亲:“长征路你是怎么走过来的?”邓小平沉思片刻,简明而又坚定地回答:“跟着走。”
“跟着走。”这简单的3个字,道出了红军将士的心声——坚决跟党走,听党指挥,这就是他们永恒不变的坚定信念。
红四团战士郑金煜,过草地时饿得实在走不动路,被战友放在马背上跟着前进;
红军女战士姜秀英,翻越雪山时脚趾被冻坏。她砍掉溃烂的脚趾,简单处理后就跟着部队出发;
红军干部龙书金,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他一路乞讨,朝着部队的方向追赶……
正是这个信念的支撑,才使红军将士跌倒了,又爬起来,一路向前,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回望历史,启迪未来。透过人民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成长壮大的足迹,我们更加坚信,有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指挥,人民军队一定能不断夺取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