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题:记者蹲点手记:在原始林区读懂坚守与责任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邹俭朴
“与世隔绝”,这是第一次走进奇乾中队时,记者的切身感受。
从最近的城镇乘车前往奇乾中队,约150公里的路程却要行驶4个多小时,进山的道路蜿蜒曲折,上下起伏,有种坐小型过山车的感觉,身边的景色也逐渐从绵密平坦的草原过渡到遮天蔽日的林区。越走进奇乾,“人烟”的概念就越淡薄。
行至中队营地,下车。周围是望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深山气息冷冽,但当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涌入肺中,坐车的疲倦一扫而空。而除了来自“天然氧吧”的馈赠,迎接我们的,还有一张张带着憨厚神情却略显腼腆的笑脸。
这里是奇乾中队,驻扎在祖国版图的“鸡冠”处,守护着95万公顷的千里林海。
刚到奇乾,不适感立刻凸显:山脚下还是阳光普照,这里却能够看到残存的积雪;明明已经入夏,依然需要穿着厚厚的大衣抵御寒风;中国移动在这里没有修建基站,记者的手机始终处于“无信号”状态……
生活在喧闹城市的人们看来,这种体验或许是独一无二的,但中队队员们早已习以为常。
清晨4点半,处于高纬度的中队营地迎来了第一缕阳光。食堂旁边的厨房中,切菜声、炒菜声早已不绝于耳。随后,集合的小号声响彻营地,身穿“火焰蓝”的队员们迅速集结、点名、跑操、正步走……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森林消防员,职责是扑灭森林火灾,对于他们来说,每一场扑火行动就是一场战斗,因此队员们也习惯将“扑火”称为“打火”。入山打火是怎样一种体验?蹲点采访期间,记者也跟随队员们参与了一次巡山灭火演习。
演习点是一座倾斜角度约为45度的小山,山顶布满树木,山坡向阳处满是草丛。
“集合,列队,出发!”在中队长王德朋的带领下,身着橘红色战斗服、满载灭火装备的队员们健步如飞,不到20分钟,队员们已在山顶集结。而想要尝试跟上队员速度的我们,却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坡“蠕动”,时不时还要休息一下,到达山顶后,个个气喘吁吁,面红耳赤。
看到大部分队员身上都背着风力灭火机和给养背包,记者有些好奇。
“这些东西大概多重?”
“40到50斤吧。”
这几乎是一个成年人三分之一的重量。背负这些器具装备,队员们往往需要赶赴路途遥远的火场,其间可能需要跨越数座大山,蹚过数条河流。一去少则一星期,多则半个月,深山老林没有信号,陪伴他们的,除了身上的装备,就是一棵棵笔直的树木。
辛苦吗?队员们笑了起来,天天都是这样,习惯了。
孤独吗?彼此相互看了看,有一帮兄弟在,不孤独。
这样一群刚刚20岁出头的小伙子,不少已是身经百战的“老队员”。本应是父母的心头肉,有的人却已经多年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年。在始终保持战斗热情的同时,他们拥有着超越年龄的老成和责任担当。
在这片千里林海中,奇乾中队每一名队员,始终秉持着许党许国、竭诚为民的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坚守的伟大力量和无悔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