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曲周再续辉煌
(2007年至2019年)
30多年前,农大老师来到了寸草不生的“盐碱窝”。30多年后,农大老师再次常驻曲周。他们没有住在实验站里,而是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到农民中去,在白寨乡一处荒废的院子里安了家,并给这里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科技小院。
2009年起,为了进一步推动高产高效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共建“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农大师生深入曲周农村,在科技小院推广技术。

↑2009年开始在曲周建立科技小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大教授张福锁说,科技小院体系的最大特色是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与“三农”紧密接触。科技小院的灵魂是坚持一个“实”字,即科研人员、科研院所真心实意地为“三农”服务;科技小院体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四个“零”,即“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和零时差”。通过坚持四个“零”,打破农业科技传播和农业技术转化的障碍,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前衙科技小院。

↑前衙科技小院照料的葡萄园。
“科技小院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三月的曲周依然寒风刺骨,没有暖气,没有热水,结冰的自来水管让日常的生活用水都无法得到保障。”2012年3月,当农大学生张晓琳第一次来到曲周科技小院驻村时,心中充满了困惑。在科技小院,她完成了人生许多新尝试:第一次自己做饭、第一次给农民上课、第一次教农民跳舞识字……科技小院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她很快忘却了条件的艰苦,融入了科技小院大家庭。
据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介绍,科技小院为曲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破解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从2009年到2015年间,曲周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4%和23%,而化肥用量增长很少,实现了区域绿色增产增效的目标,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

↑王庄科技小院。

↑王庄小麦生产技术田间示范。
如今,科技小院正走出曲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00多个不同专业不同特色的科技小院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300多名研究生长期在农村、农企一线,“零距离”服务“三农”,成长为“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农业科研人才。科技小院的模式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写入了“全球未来粮食环境发展战略报告”。
在46年的时光中,中国农大师生在接续奋斗中形成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