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碱咸怎么个综合治理?农大老师们把实验仪器拿到了田间地头,用细致的记录摸清地下的水盐规律,制定详实的工程规划。
这里的旱涝碱咸是怎么形成的呢?山区地下径流向平原流动,把山区土壤的盐分带到平原。当水流到平原后流速变慢,地下水位越来越高。如果地下水位超过返盐临界深度时,到了强烈蒸发的旱季,水分大量蒸发,地面就形成了盐碱地。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曲周实验站提出了黄淮海平原季风气候带区域水盐运动规律和“工程生态设计方法”,建立了盐渍化障碍因素(旱、涝、碱、咸、薄)综合治理工程配套体系,完成了曲周北部28万亩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任务。

↑1979年农业部批准成立新的曲周实验站。
数据是惊人的!1979年,第一代试验区粮食亩产达到300多公斤,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米粮川;到1987年,曲周盐碱地面积下降近七成,林木覆盖率增加2.8倍,粮食单产增加1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3.9倍。
在此基础上,农大师生积极推动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造福黄淮海,成功推动了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北方旱涝和南方红黄壤等五大区域的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为我国区域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彻底扭转我国南粮北调格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2年的碱窝地新貌。
1993年,盐碱地治理研究成果“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誉为农业科技的“两弹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