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容颜会老去 信仰不褪色
■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在周智夫的家中,能够轻易捕捉到岁月的痕迹——客厅中,放着70年代的旧沙发;卧室里,摆着80年代的大衣柜;卫生间的洗手台上,还有50年代的牙缸,直到他去世前还在使用。
那些被岁月磨旧的家具仿佛大大小小的齿轮,彼此咬合,只要轻轻触碰,它们就如同一台时光机,转动着讲述着周智夫的一生。
他为什么在解放战场上九死一生,却从不向党组织说一句“我想……”?
他为什么放弃老家安稳的生活,党组织一声令下便举家辗转祖国各地?
他为什么成了单位政委,却不肯为子女调动说一句话?
他为什么直到晚年还把“公”与“私”分得清清楚楚,连一个药片都不让家人用公家的?
他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一次性向党组织上交12万元党费?
“平凡之中见伟大,点点滴滴见忠诚。”在周智夫家楼下的“初心亭”上,挂着干休所写给他的挽联。这副挽联,将一个个问号拉直,成为那些听起来让今天的年轻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故事的现实佐证。
12万,对于周老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将它作为特殊党费交给组织。其实,他是将这笔党费交给了自己毕生的信仰与信念。
这,是一份经过血与火淬炼的信仰!
这,是周智夫那一代共产党员身上共有的特质——
雪峰林立的西藏阿里,进藏先遣连党代表李狄三为了不让战友发现自己的病情,在浮肿的腿上裹了一条长长的裹腿。直到牺牲前,他仍鼓励官兵“把眼光放远点,精神要愉快点,就是断了这口气,也要笑一笑!”
茫茫西北戈壁,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与战友一起创造了一声声“东方巨响”。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他坐在病榻上,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满管子,用颤抖的手缓缓移动点击鼠标,然后用微弱而清晰的声音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
岁月可以把一切改得面目全非,可是在这些共产党员面前,岁月可以让容颜老去,却无法让信仰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