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高扬红土地,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红旗 王根成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9-05-30 02:35

“这一袋袋香菇菌可都是俺们的‘钱袋子’啊。”看到县人武部政委李明辉走过来,村民王如中难抑感激之情。立夏这天,李明辉跟县基干民兵、康之源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常阿利一起,为村民送来了香菇款。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军旗高扬红土地

——人民子弟兵反哺革命老区帮扶群众脱贫扫描

初夏时节,革命圣地延安迎来大批游客。这是游人在枣园革命旧址《走向胜利》塑像前参观。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河南省军区——

多举措助力老区换新颜

“这一袋袋香菇菌可都是俺们的‘钱袋子’啊。”看到县人武部政委李明辉走过来,村民王如中难抑感激之情。立夏这天,李明辉跟县基干民兵、康之源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常阿利一起,为村民送来了香菇款。

王如中的家乡河南省内乡县板场乡长兴村位于伏牛山区,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跟大别山、太行山和黄河滩区一起,成为我们党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沃土地带。因受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这些地区一直发展缓慢。多年来,驻豫部队官兵围绕“三山一滩”地区脱贫下了不少功夫。

“我们的产品远销韩国等海外市场。”据常阿利介绍,针对群众守着绿色资源无力开发的情况,子弟兵帮他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香菇、猕猴桃种植等特色产业,并建立了香菇产业扶贫基地、猕猴桃深加工基地,农户既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又可以拿地入股分红。

入夏,山高沟深处的济源市下冶镇陶山村人流如织。房前的大河、屋后的群山、古旧的窑洞……每个场景都是一幅无需修饰的画作,小村子成了艺术家写生、孩子们研学的好去处。

“陶山村原来家家穷得叮当响,姑娘们争着嫁出去。现在,这块地像一块‘吸铁石’,吸引了很多人。”济源市人武部一位领导告诉记者,前几年,济源市人武部结合这个村毗邻三峡景区和窑洞众多的优势,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如今,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陶山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农家乐、民宿酒店天天爆满,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村民就业。

一场春雨过后,家住新县田铺乡陶冲村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张丽欢快地跑进“八一爱民”小学。远离县城的陶冲村,一直贫穷落后,很多孩子在危房里上课。3年前,河南省军区帮村里援建了一座现代化教学楼及配套设施,满足了附近多个村孩子上学需求。

“扶贫不但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群众才有希望、有未来。”聊起驻军扶贫实践,河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副主任胡凯颇为感慨。切身的帮扶经历让他坚信,有子弟兵的帮助和群众的奋发努力,老区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张红旗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根成)

武警赣州支队——

好项目提质群众新生活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夜幕降临,江西赣州龙塘镇长富村村民活动广场传来熟悉的旋律。悠扬的曲调,轻快的舞姿,丰润着村民的生活。

位于赣南苏区的长富村,前几年因集体经济薄弱、生产资源匮乏,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谋生,成了江西出了名的省级贫困村。

“多亏了咱们的子弟兵,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提及武警赣州支队官兵,今年67岁的黎国富竖起了大拇指。他说,子弟兵把这“致富宝贝”送到我们家门口,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

黎国富口中的“致富宝贝”,说的是该支队官兵为村民援建的光伏电站。

2016年,该支队官兵在多次调研基础上,将长富村选为定点扶贫村。从此,如何帮村民拓宽脱贫路子成了官兵经常议论的话题。后来,他们在广泛了解和征询意见基础上,与村委会一起研究决定,引进利润高、风险小、收益时间长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

为确保好项目起到好效果,他们又邀请专家现地考察,对建设选址、规模、运作模式提出建议。不久,一座25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建成了。去年8月,发电站开始并网发电。

电站建成了,就要有专人管理。经一番物色,胆子大、责任心强的黎国富被聘为电站管理员,每月工资1000元。其实,引进了好项目,高兴的还不只黎国富。

“建设电站流转土地和发电的大部分收益,都将用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村委会主任黎元冬说,每户每年最少可以从电站收入1000元,村集体也将部分收入用于改善村子的基础设施。他介绍,截至目前,电站累计发电2.25万千瓦时,按扶贫电价每度0.85元计算,不到一年,这个电站已累计产生效益近2万元。

光伏发电站的不远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油茶树,57岁的贫困户黎福旺正在修剪油茶树。黎元冬一边跟村民打招呼,一边聊着村民的未来。他说:“等这片油茶树长成有了收益,年均可增收千元左右嘞!”

光伏发电、脐橙种植、发展油茶产业……近几年,该支队官兵为老区发展没少费心思。在该支队政委邵小兵看来,在老区这片沃土上,军民合力攻坚定能浇灌出群众的美好生活!(曹先训 罗里威)

湖北省恩施军分区——

新思路打开扶贫新模式

“五一”刚过,湖北恩施红土乡天落水村便传来喜讯:这个月底,村民期盼多年的董家河大桥就要正式通车了,天堑即将变坦途。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曾孕育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距恩施百余公里的天落水村,山高路险,交通闭塞。穿村而过的董家河,隔断了周边9个村民组2700多人的脱贫路,修建一座大桥成为村民的期盼。

2018年,恩施军分区成立由人武部牵头和运管局、公路局、食药监局参与的扶贫工作队,把修建董家河大桥作为重点帮扶工程合力攻坚。

“去年8月破土开工,不到一年时间就将建成。”聊起大桥的建设过程,该军分区一位领导感慨地说,从启动立项到工程推进,进展如此顺利,主要得益于创新开展的“131”扶贫工作模式。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该军分区摸索出“1个专武干部带领3个民兵帮扶1个特困户”的扶贫模式,曾被誉为“将党的富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的成功创举”。

然而,时代在变!

面对新情况新要求,这个军分区创新思路,借助地方人力财力资源,动员专武干部和民兵参与,形成以“1个人武部牵头3个地方单位组成1个扶贫工作队,帮扶1个贫困村;1个民兵干部带领3个民兵组成扶贫小分队,攻坚1个重点贫困户”为内容的“131”扶贫新模式,帮扶力量由单兵作战扩展为团队作战。

恩施巴东县东壤口镇羊乳山村村民一直有种茶的传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该县人武部联合县档案局、水利局、国动办,引导村民扩大规模发展茶产业,并协调建成2个茶厂,帮助300多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为使成功经验获得辐射效应,这个军分区又协调当地政府对扶贫队员工作情况实施绩效考核,有效激发了队员们工作积极性。目前,在恩施共有15支扶贫工作队、67个扶贫攻坚小分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先后帮扶4个贫困村、1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朱 勇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何武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