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初心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杜献洲 王通化 邵薇 安普忠责任编辑:杨凡凡
2019-05-27 02:43

张富清,一个原本普通的名字,如今成为网络上的热搜关键词。

那个灿烂笑容,绽放在这位95岁老英雄的脸上,成为打动亿万国人的“时代表情”之一。

这位隐藏了60多年的战斗英雄,为何深藏功与名?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永恒初心

——湖北省来凤县离休干部张富清采访札记

■解放军报记者 杜献洲 王通化 邵薇 安普忠

老英雄张富清与老伴相依相伴几十年,一起过着简朴的生活。解放军报记者 穆可双摄

张富清,一个原本普通的名字,如今成为网络上的热搜关键词。

那个灿烂笑容,绽放在这位95岁老英雄的脸上,成为打动亿万国人的“时代表情”之一。

这位隐藏了60多年的战斗英雄,为何深藏功与名?他如此回答:

“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他们才是功臣!我有啥好显摆的……”

这发自肺腑的反问,仿佛一声响鼓,叩问着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仿佛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位老兵的永恒初心。

(一)

“人善于缩小自己才可能伟大。”

如果时光可以被浓缩收纳,张富清人生中最壮烈也最自豪的生命段落,都封存在那只旧皮箱里。

打开那只随身几十年的皮箱,仿佛是打开一个时光宝盒。硝烟、战火、轰鸣……铁与血的气息从中升腾,弥漫老兵简陋的家。

皮箱里装着的,是他的立功证书、报功书和“人民功臣”奖章。打开的那一刻,从朋友圈到媒体,点赞无数,还有诗句礼赞:

“匹马出梁州,峥嵘岁月稠。长戈横大地,烽火照边楼。生死一江水,沧桑两白头。梦中袍泽去,未醒泪先流。”

如今,立功证书和报功书上的每个字已被媒体记者反复咀嚼体悟,“人民功臣”奖章的每个细节已被无数网友在一次次的图片放大中熟稔于心。

走进张富清的家,他卧室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不知他是否会经常凝视某个坐标,但他一定记得自己一路走过的地方。

有人说,“不堪回首的,不是苦难,而是羞耻。”而张富清走过的路、作出的选择,写满了荣光。

陕西、甘肃、新疆、北京、天津、江西、湖北……一路战斗奔走,那一行行消失的脚印,默默见证着这位老兵的一次次选择。

他的人生道路选择程序极其简单,而且只有一个按键,这就是——党的指引: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他服从命令,毅然转业。

湖北恩施条件艰苦,需要干部,他听从召唤:“我去!”

来凤在恩施最艰苦,他听从组织安排:“我去!”

在来凤三胡区任副区长,偏远山区需要驻村干部,他主动要求:“我去!”

多年之后,面对许多不解的眼神,他总是笑着说:“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

当人生的画卷徐徐展开,又慢慢回望,张富清的每一次选择都让人肃然起敬,也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思考。

每次选择,每次岗位和身份的变换,他考虑的从来不是“我需要什么”,而是“党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

虽然“不能用一个瞬间去判断一个人的一生”,但一个又一个瞬间,却能展现出一个人的一生。

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什么是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张富清在一次次人生关键之处的选择,便是答案。

离休后,他选择坚持学习。

老英雄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卧室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封皮已泛白。

书页里有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标记,以及空白处的笔记,标注着学习的收获。

“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怎么能说‘听党话、跟党走’?”说到这儿,张富清突然提高了音调:“我虽然离休了,但永远是党的人。”

如果信仰是真的,一定会终生相随。

信仰,是支撑这位老兵95年风雨人生的坚实底座,更是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二)

一副肩膀,能扛起什么?张富清的一生给出这样的答案——

战争年代:扛枪、扛炸药包;

进疆之后:如同纤夫,用肩拉犁开荒;

山区驻村:扛粪筐、扛稻秧、扛树苗;

修路工地:扛石头、扛铁钎……

有人说,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肩膀扛出新中国、扛起祖国的建设、扛起人民的幸福。

有网友留言:“这就是民族的脊梁!”是的,这样的肩膀,背负的是民族的希望。

他瘦小的肩膀如此强大,是因为肩膀之下,一颗无我的心,迸发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面对一场场血战,他一次次报名参加突击组,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突击组,就是“敢死队”,要用枪炮和生命为后续部队杀出一条血路。对他而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

“我参军后仅4个月就入了党。那时,只有对党忠诚、打仗勇敢、不怕牺牲的人才能入党。”说这番话时,老英雄一脸自豪。

只要是党的安排,张富清没有丝毫犹豫,他说:“开始是为了人民求解放,后来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

铿锵的话语,带着历史的印记,看似高远,却是他穿透岁月、历经风雨之后的朴素表达,透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和纯粹,一如他反复对媒体说的另外一句话:“党指向哪里,我就打到哪里,走到哪里。”

但他很少考虑自己的得失。转业到地方,他的职务上升很慢,甚至很多年停留在一个台阶上,直到离休,还是副科级。

他说,职务是组织上考虑的问题,组织把他放在哪里,他就和群众在一起干到哪里。在职务上、物质待遇上,他考虑得很少,觉得这些不是重要问题。

什么是重要的?

离休后,他每天雷打不动地收看几次新闻,其中,国际新闻和“海峡两岸”是必看内容。

看国际新闻,他想的是,人民军队必须强军兴军;

看“海峡两岸”,他盼望的是,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我,是一个界限,也是一种境界。跨过小我,成就大我——真正的共产党员,正是在无我中找到“真我”。

(三)

采访的日子,张富清曾邀请记者去看他阳台上的花:“我有空就栽栽花,这一种就种了快10年。”

9盆绿植,在阳台窗台上直线列队,间距相等。在张富清自制花架的归拢下,所有花枝全部挺拔向上,像一列威武的士兵。

仔细端详,这9盆绿植是一个品种:仙人指,属仙人掌科。

仙人掌,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也能生长,寓意“不畏艰难,坚忍不拔”。

这既是一种选择的巧合,也是一种精神底色的暗合。

“老人一生,吃了太多苦。”这是记者们交流时,常发出的感叹。

如果把这些苦分成若干份,其中哪一份,都可能压垮一个人。然而,面对这些苦的集合叠加,老英雄一关一关挺过来,把苦难谱成了精神的史诗。

赞叹是容易的,体味是艰难的。

被燃烧弹烧焦皮肤,被子弹划开头皮,被冲击波震落大牙——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难以想象。

战场上,能找到什么吃什么,不管上面是不是沾着血;驻村劳动时,饿得实在难熬,就到水井旁舀点水喝——没有体会过极致饥饿的人难以想象。

驻村时的漫漫长夜,只有山里的明月陪伴,累了一天实在困乏,却被来袭的蚊虫搅扰不宁——没有农村经历的人难以想象。

而共产党人不经历“难以想象”的苦难,怎能创造“难以想象”的成就?!

这位在战争年代“留下满身伤疤、脑震荡、胃病和一口假牙”的老兵,就像为了新中国筚路蓝缕的那代人一样,似乎从不考虑人生的“舒适度”。

古人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为了党和人民,他们是大写的人,他们的人生是大写的人生。

他不是消极忍受艰苦,而是时刻保持冲锋的姿态。

张富清家整洁得像军营,箱子里的衣物用打背包的方法整整齐齐地捆着,好像随时准备出发。

事实上,从在部队第一次申请加入突击组那天起,突击队员的精神品格便刻进了他的生命。

从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在偏远的来凤县,他以突击的精神,先后走进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

88岁左腿截肢那年,老兵决心再当一次“突击组员”。

这是他一个人的战场。墙上那道被油漆掩盖的血迹,见证着老兵的一次次冲锋——

一次次摔倒,一次次双手撑地、爬起、扶墙……终于,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他重新“夺”回对“腿”的控制权,一点点用单腿站了起来。

如今,这位95岁的老兵凭着单腿,撑着助行器,出门要上下25个台阶,买菜要来回走1000多米。不出门时,他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

从战争年代抱枪而眠到驻村时席草而眠,从两条腿到一条腿……老兵的奋进之心从未减退,始终保持着“战斗英雄”的精气神。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战斗英雄,但每个人都能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英雄,成为奋进新时代的英雄。

(四)

采访老兵张富清,经常在哭与笑的交替中进行——

一说起战争岁月、想起牺牲的战友,老兵就忍不住落泪。

“我现在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好,我很满足。比起牺牲的战友,他们连向党提要求的机会都没有……”讲起这些,张富清声音颤抖,泪水溢满眼眶。

面对牺牲的战友,张富清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他参加了许多场战斗,一个个战友倒下的情景怎能忘怀?

一说起和平年代,老兵常常会开怀而笑。过往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哪怕经历的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委屈和创伤,此刻全化成由衷绽放的笑容。

那笑容,洋溢在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简陋的房改房里,显得真诚而朴实。只有真正淡薄了功名利禄,才会有这样灿烂的笑容。

老兵的天高海阔,全在一颗平常之心。物质往往是精神的外化,张富清的生活场景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

很难想象,一位离休干部的家是这样的:小竹椅、小木桌至少都用了30年以上,满是补丁的搪瓷缸陪了他60多年……他似乎把生活需求压缩到极限。

这是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一位干部在张富清家的所见所闻:“老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清水面开始的。锅里蒸腾起的白色水汽与微微熏黑的厨房天花板相映衬,在这间老房子里弥漫出一种人间温情。面条、馒头、白开水,就是老人一天的简单生活……”

对此,张富清却丝毫不以为意,这是一种真正的放下。人说“生死之外无大事”,他把生死都看得风轻云淡,还有什么功名利禄能令他心存纠结?

但他不会放下责任。战场上能活下来,他就要替牺牲的战友们去圆梦。

硝烟散去,英雄退隐。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多少英雄老兵封存了血与火的记忆,封藏了功与名的光环,转身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他们一样的冲锋无畏、一样的解甲无求,一样的奉献无尽、一样的回报无止……莎士比亚说:“玫瑰即便是不叫玫瑰,也不影响它的芬芳。”

采访张富清老人,经常会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大与小,轻与重,多与少,有与无,得与失,国与家……人生充满了辩证法,衡量、比较与选择,时时考量着、左右着、最终也定义着每一个人。

凝视张富清的灿烂笑容,聆听他娓娓道来时的真诚讲述,你无法不确信:老兵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

一颗感恩心,深藏功与名。这份选择与幸福,属于老兵张富清,也属于许许多多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前辈们。

在老兵张富清每天和老伴买菜的那条路上,两边商铺林立,三五老人围在一起,打牌的、下棋的、喝茶的、聊天的,一派祥和。

95岁的老人对这个县的发展变迁最有发言权。穿梭在熙攘的人流中,他心中总是鼓荡着难以名状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也属于这个时代。

2019年4月25日,在老兵张富清来到这个贫穷之地64年后,来凤县正式宣布全县整体脱贫。

这条消息,对于在山区驻村20年的张富清来说,如同当年战场上的重大捷报!他有太多饥饿的记忆,当年“手上血泡没断过”不就是为了今天?

在他和许许多多老兵的心中,祖国安宁,就是最高荣誉。

在他和许许多多老兵的心中,人民幸福,就是最大功名。

读懂这些,也就读懂了这些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的老兵之心,也就读懂了我们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

(五)

历史的河床里,总是潜藏着戏剧般的伏线。

酉水河,潮涨又潮落。这条鄂湘渝边区的美丽河流,曾见证着359旅的前身部队,从这里出发,一路长征,向北……

多年后,这条河再次见证了359旅一位老兵一路“长征”而来。

或许,这只是时空里的一种巧合。但仔细凝视张富清的人生轨迹,我们会发现,这位老兵的生命历程,早已深深嵌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1924年,张富清在陕西汉中的一个村子里出生。

在他出生的3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

在他出生的3年后,人民军队诞生。

24岁那一年,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此后的人生中,他在湖北西南边陲县城奋斗的每一个日出日落,都连着一个党的初心和一个民族的伟大征程……

今天,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依然需要老兵张富清身上的突击组精神,继往开来再出发!

(系列通讯协助采访:本报特约记者何武涛、通讯员朱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