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引滦入津,碧水南流铸丰碑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侯 磊 发布:2019-05-15 01:36:47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百年津城,海河起点三岔河口,“盼水母亲”主题雕塑高高耸立。18米高的大理石三角形碑座上,汉白玉雕刻的母亲形象怀抱婴儿、目视碧波,似乎在凝思着海河的今昔。碑座侧面,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九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一座矗立在天津人心中的碑!碑下,清澈的河水哗哗东流,似乎在向人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详细报道——

引滦入津,碧水南流铸丰碑

■中国国防报记者 侯 磊

百年津城,海河起点三岔河口,“盼水母亲”主题雕塑高高耸立。18米高的大理石三角形碑座上,汉白玉雕刻的母亲形象怀抱婴儿、目视碧波,似乎在凝思着海河的今昔。碑座侧面,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九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一座矗立在天津人心中的碑!碑下,清澈的河水哗哗东流,似乎在向人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立下军令状,驻津官兵争当排头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京、津、冀遭遇严重干旱,用水紧张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海河成为天津人民赖以生存的“蓄水池”。而历史上,海潮倒灌对海河造成污染:泡茶,是苦的;熬粥,是咸的。“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成了这座城市的用水写照。

危急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引滦入津、从河北跨区域调水的决策。这是我国首次下达跨区域调水的开工令。两天后,天津成立引滦入津工程指挥部。此后,又有十几万人加入参建大军。

“我们保证把滦河水引过来!”1981年夏,时任原铁道兵第八师师长刘敏、政委张景喜和副参谋长景春阳,在天津市领导办公室立下军令状。他们的话,道出驻津官兵心声。

原66军198师干部于印其接到命令时,正在天津北郊进行军事训练。当时跟大多战友一样,他对工程建设知之甚少,只是了解到引滦入津工程的隧道建设需穿过200多处地质断层,难度大、风险高。但是军令一来,于印其和100多名战友便毅然决然向迁西工地进发了。

工程全面开工前,先遣部队便开足马力、日夜不停地干了起来。塌方、滑坡、渗水……面对施工中的“拦路虎”,数万子弟兵浴血奋战、撸袖拼搏,广大群众甩开臂膀、不甘落后。军民合力的那股劲头,气壮山河!

燕山巍巍清流过,滦水悠悠润津门。1983年9月11日,打开自来水水管的天津人民终于尝到了甘甜的滦河水,从此,大家口中的“一大怪”被甩进了广袤的渤海湾。彼时,距国务院计划工期还有近两年。

牺牲奉献,参建部队迎难而上

“滦河水是甜的,这甘甜的背后是牺牲奉献。”多年后提及往事,90多岁的刘敏眼泛泪花。他说,引滦入津工程是解放军官兵和各界群众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

隧道工程,堪称水利工程建设的世界性难题。引滦入津建设的“卡脖子”工程,就是穿越我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在200多处断层中修建一条超过12公里的引水隧洞。上级命令参建部队担负长约9.69公里的景忠山隧洞施工任务。

在当时条件下,如果按正常挖掘速度,即便两头同时开挖也要15年才能完工。为此,参建官兵采取“长隧短打”的方式,除隧洞进出口外,又同时开凿17个支洞,从36个工作面同时掘进,仅用1年零4个月就将隧洞打通。

有危险就意味着有流血、有牺牲。二号洞一只残留的雷管突然爆炸,正在排哑炮的八连七班长吴铁林因炸伤被抬走,战友王辅英自告奋勇顶上缺位,却被塌落的巨石砸伤,副班长李国英又毫不犹豫地顶了上去……带领战士连夜施工的排长唐喜良,因双腿骨折住进医院。出院后尚未痊愈的他又来到工地,不幸被石头砸中头部,永远倒在了隧洞里。彼时,他的口袋里还装着一张准备返乡探亲的车票……

据统计,在隧洞施工中,参建部队有6100多人带病带伤坚守一线,107人受伤致残,17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0多年来,年均10亿立方米滦河水流经隧洞输供下游,源源不断地为津城百姓生活、良田耕植和工业生产提供着支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引下,当地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源头污染得到遏制,水质大大好转,如今是清清滦水润两岸。

鱼水情浓,弄潮时代荡心声

“在这喜迎新春的时刻/我手捧香茶唱支歌/千言万语汇一起/都在我的歌中说/献给光荣的解放军/献给光荣的幸福的开拓者……”198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于淑珍的一首《滦水香茶献亲人》引发雷鸣般掌声。

在天津,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提起这首歌还能哼上几句。歌声悠扬,颂唱的是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大爱,表达的是人民拥护子弟兵的真情。

30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刘敏至今刻骨铭心。

因部队建设需要,负责引水隧洞建设的铁道兵部队番号被撤销。消息传来,官兵心里很难接受。将来怎么办?正当刘敏一筹莫展之际,传来好消息:天津市同意相关部队战士在天津落户转业,并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工程竣工后,许多参与建设的战士留了下来,成为天津人。

为纪念引滦入津工程的建设者,天津人民在河北省迁西县大黑汀引滦枢纽闸北侧山坡上,也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身上的解放军战士雕像与三岔河口的“盼水母亲”雕像遥相呼应。

时至今日,天津人民从未忘记子弟兵的恩情。优先考虑驻军建设需求,部队近百项目列入发展规划;开展“助力军人家庭团圆”活动,为军人配偶、父母和子女提供出行便利……近几年,天津市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厚实了拥军根基。

30多年过去了,随着南水北调等多项引水工程的实施,滦河水已不再是天津唯一水源,但前辈留下的精神早已融入驻军官兵心中。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广大官兵防沙治污,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先锋队;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子弟兵舍生忘死、冲锋陷阵;脱贫攻坚一线,驻军部队走村入户、献计谋策……流动的国防绿早已定格成群众心中的“最美身影”。

责任编辑:张思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