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吐槽”,“士兵接待日”改变了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康克 武志远 马原野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9-05-14 17:02

服务基层,蹲下的不仅是姿态还有心态

就在旅领导稍感欣慰的同时,一次问卷调查风波把“士兵接待日”推向了风口浪尖。

去年6月,上级机关到该旅调研,其中一个环节是问卷调查。陪同检查的组织科科长董进华笃信,这种例行性问卷调查,过去还从未出现过“意外”情况。

调查结果反馈回来后,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在一个题目为“对旅党委有什么意见建议”的调查中,官兵们提出了“机关办事有‘踢皮球’现象”“人员实力、装备型号参数,机关反复要求统计”等10多条意见。

对此,上级机关没有直接批评,但让旅党委抓好整改。旅领导静心反思的同时,官兵也议论纷纷。

这些矛盾应该反映到本级加以解决,为何又回到了越级反映的套路?

有的机关干部把矛头对准“士兵接待日”,认为虽然民主渠道畅通了,但官兵反映问题不考虑后果,这样发扬民主“有点过”。

“距离产生美。”有的机关干部认为,机关与基层应该适当保持一定距离,面对面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损机关威信;还有的干部认为,现在战士不好带,喜欢把问题无限放大。

让官兵说话,天不会塌下来。“官兵发牢骚、反映问题,说明我们还没有充分取信于官兵,也说明机关为兵服务做得还不够。”党委会上,该旅领导直抒胸臆,“大家敢于提出建议,这是持续开展‘士兵接待日’活动取得的成效,下步还要继续强化,直至问题清仓见底。”

第二天,旅党委专门邀请基层10余名士兵代表建言献策。这天的“士兵接待日”活动持续了近3个小时,“问题清单”上汇集的数十条问题,成为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参考依据。

“服务基层,要向前一步走。”接下来,该旅又对“士兵接待日”制度进行了完善,并建立了配套机制——

把学维权的内容、维权的程序、维权的步骤,与学习政策法规、条令条例一并“捆绑”,引导官兵通过正规渠道表达合理诉求;把战备训练、思想教育、安全管理等研究课题分配到各营连,激发大家主动献策、进行攻关的热情;业务部门人员定期下基层,对口帮助解决矛盾问题;利用强军网等平台,对反映的问题张榜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那天“士兵接待日”,有官兵反映发放的服装号码不合身。该旅军需营房科科长杨升明马上想办法,安排官兵翌日到仓库调换。但让杨升明想不通的是,在随后举行的“机关服务满意度测评中”,此项工作仍然打分较低。

带着对“不满意”的困惑,杨升明走进基层参加“士兵接待日”,终于发现问题的症结——由于调号时间过于集中,使仓库被装管理员工作量大大增加,官兵们排队等待时间较长,影响了训练生活。

“服务基层,蹲下的不仅是姿态还有心态。”杨升明对此深有感触,作为机关人员,如果学不会换位思考、不设身处地为基层着想,再好的服务也只是“作秀”,服务质量就永远会在低层次徘徊。

那次之后,旅里对机关干部和公勤人员进行教育引导,对各营被装调号时间进行“错峰”分配,每次发放前集中汇总型号,减少被服调换概率……

党委机关倾情服务,基层官兵真心点赞。自开展“士兵接待日”以来,该旅共收集解决官兵意见数百条,推动一项项务实举措陆续落地,一系列困扰基层多年的“疑难杂症”被逐一清理。

从“遇冷”到“热捧”,如今的“士兵接待日”展现全新面貌——官兵提出的建议中,关于“衣食住行”的少了、聚焦“思谋打仗”的多了,这“一少一多”的变化,反映了基层民主建设能力的提升。

在该旅政委卢业飞的笔记本上,保留着许多基层战士提出的建议,尽管都已回复和办理,但他还是经常拿出来翻一翻:“每条建议背后,都有一个兵的故事,都是兵的心灵世界。”

他说,正是这些意见建议,让军营的民主气氛浓了,官兵的民主意识和素质强了,也推动了机关服务更加务实,更加深入兵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