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西藏精神”:地球之巅的“精神脊梁”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晏 良 陈秋任 发布:2019-03-21 03:08:02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1950年,以18军为主力的英雄部队,积极响应党的伟大号召,挥师进藏。在挺进高原途中以及之后的劈山修路、开荒垦殖、平定叛乱和民主改革、边境作战、建设新西藏的峥嵘岁月里,一代代官兵展现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强调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等光荣传统,教育引导官兵从中汲取强军报国的精神力量。

“老西藏精神”在岁月的变迁中得到不断继承和发展,它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西藏军民用忠诚和生命不断铸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军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在雪域高原的集中体现,其主题内容为“五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地球之巅的“精神脊梁”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晏 良 通讯员 陈秋任

西藏军区岗巴“高原戍边模范营”官兵踏雪出征。王 乾摄

前不久,新闻作品《我站立的地方》刷屏圈粉,边防某团营长余刚、副营长杨祥国等官兵的强军固防事迹划过亿万读者指尖,走进大众心田。

在新闻成为易碎品的今天,这群边防军人的故事,何以令中华儿女目聚一地、集体共鸣?答案其实很简单:感天动地是精神。

刚刚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的杨祥国感慨地说,要想屹立“地球之巅”,必须挺起“精神脊梁”。

品着他的“精神密钥”远望,记者仿佛看到星辰大江、边关辽阔,好似听到誓言铿锵、足音回响。

探寻西藏军区官兵的精神之源,绕不开两条天路:解放军从四川、青海等地挺进西藏时,一面进军,一面修路,滔滔江河上搭金桥,重重险山间辟大道,终让两条“彩虹”相遇。

“兵三代”四郎旺杰非常崇敬开路先锋,每次驱车经过拉萨市区“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时,他都会鸣笛致意——修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两条公路,“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

在距纪念碑数公里外的西藏军区军史馆内,记录着一组悲壮数字:解放军进藏至今,已有6700多人长眠高原,几乎每条天路都连着开山巨响,魂牵忠勇路石。

泪水既浇注悲伤,更砥砺精神。69年来,一代代西藏军人传承“开路”精神,矢志将强军事业进行到底。

岗巴边防营是全军驻防海拔最高的建制营,防区平均海拔4810米,在地图上呈酱紫色。然而,那些云天寒哨却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钢铁哨兵。春节过后,肩扛“一道拐”的冯文静争得上哨机会,打破列兵不参与换防的惯例。翻看《岗巴牺牲名册》,瞻仰31名先烈的悲壮故事,一批“00后”咬破手指,写下换防申请。一句句用鲜血凝成的誓言,代表着年轻战士的心声。

有人说,女军人与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八字不合”,战斗于此的巾帼英雄,几乎没人能活过37岁。彭燕逆天改命——她20岁毕业选择那曲,一干就是19年,义务巡诊的行程超过2万公里,像雄鹰一样高飞,把天使之爱带到藏北每个角落。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第一代查果拉战士写下“不恋故乡绿色艳,愿与雪山共百年”的诗句,如今首位进藏服役的清华学子吴毅恒又在查果拉挥洒忠诚报国的青春诗行。还有那奔赴雪山守哨卡的300名北京籍新兵、不当空姐当炮长的女大学生士兵袁远……在先辈开路精神感召下,新时代驻藏军人一心报国,让高原上的格桑花绽放得格外绚烂。

左权县,靖宇县,张自忠路……在祖国大地上,许多先烈和守卫的热土紧密相连。

藏南边防耸立着一座绝壁,名曰“将军崖”。崖下立有一碑,上书:一九八四年元月十五日原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同志在此以身殉职。

碑文所说的“职”,就是崇高使命。西藏军人把使命看得高于生命,为了戍边事业勇于献身。张贵荣牺牲这天,杨祥国刚好出生,他自认“为边防而生”,入伍后矢志传承“老西藏精神”,执着地守护边地。

“鬼见愁”“吓退猴”“马回头”……雪域边关的巡逻路名让人望而生畏。然而,忠勇哨兵执着涉险,前仆后继。

今年大年初一,记者跟随10名“耐力王”“爬坡王”到海拔6280米的冰川巡逻贺岁。大家向死而生,用忠诚的手印在目的地完成签到。我们含泪敬礼的方向,曾有5名巡逻战士化作冰雕。

记者曾翻拍过一幅“边关血手印”照片,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作品。此行再拍相似实物,两图相隔的时间是50年。尽管血手印照片从黑白变成彩印,但变换的是色彩,不变的是精神,那些关于牺牲奉献的话题历久弥新。

边防某团组织主题教育,两双鞋开启一堂课。

那次夜间巡逻,风雪蔽月,战士韩志庚和黄毅迷了路……他俩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爬行十里,艰难回到战友怀抱。命保住了,可是腿却被迫截肢。从此,两双勇士鞋留了下来,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

把生命留在哨位的黑发人,他们的殉职事迹让人泣血:团长高明诚带队巡逻时突发高山病,不幸牺牲;詹娘舍哨所的3名战士下山背雪化水时被风雪吞没,壮烈殉国;那曲烈士陵园内,安葬着92位“无名烈士”……

与雪山融为一体的数千忠魂,许多人没有戴上军功章,没有烈士的称号,也没有墓碑祭文。但是,那耸立的雪峰不就是英烈的墓碑吗?那呜咽的江河不正在诵念墓志铭吗?

有人说,在西藏“躺着都是奉献”。然而,驻藏军人为了国防建设夙兴夜寐,丝毫不敢懈怠。

1951年11月,部队刚刚站稳脚跟,立即冒着严寒开荒垦殖,“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成为响亮的口号。

1962年边防某营奉命进驻不通公路的墨脱县,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戍守在190公里边防线上。一代代官兵铁肩担国防、默默守边关,在荒无人烟的“孤岛”建起营房,在荆棘丛生的荒野开垦良田。1992年,中央军委授予该营“墨脱模范戍边营”荣誉称号。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一定以为,在海拔4900米的塔克逊种出西瓜是神侃。来到这手可摘星之地品尝雪山瓜果,记者领略到了哨兵背土上哨一年年、矢志打造“南泥湾”的豪迈情怀。

69年来,驻藏军人不仅甘于吃大苦、耐大劳,而且敢于干大事、创大业。雪域劲旅谋打赢催生不少大手笔——

某合成旅是首支被上级评为“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的部队,该旅不仅将防空高炮由牵引式改成车载式,而且自行研发移动传输设备。令人惊讶的是,该旅助理工程师邓细波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

另一支合成旅也是声名远播,他们的训练成绩令来队观摩的26国驻华武官惊叹:抽点的战士能一口气完成60圈单杠大回环,在3分钟内跑完高寒山地500米障碍……

某运输旅车行千里,一路演练,复杂气象、陌生道路条件下的机动能力显著增强。该旅开发出“战时气象保障应用系统”等多项科技成果,创下了安全行驶7000多万公里的高原行车纪录。

历史钩沉,沧桑巨变。当年进藏部队最好的装备是从各军抽调的12门步兵炮、700支卡宾枪、400支汤姆式冲锋枪和1000匹马。如今,西藏军区的主战装备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官兵驾“长车”踏破边关风雪路,居“斗室”坐地巡边览无余。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一代代高原军人把“老西藏精神”融入血脉,热血洒边疆,丰碑树高原,践履了“不把边防守小、不把领土守丢”的铿锵誓言,演绎无数戍边壮举。“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毛泽东的词句还在昆仑山口回荡,新一代高原官兵正在强军征程上大步向前!

责任编辑:伍行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