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探寻驻军部队拥政爱民足迹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朱宏博 发布:2019-03-21 03:07:17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开栏的话

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60年来,西藏人民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奏响了发展进步的壮丽凯歌;60年来,西藏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60年来,驻军官兵积极支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突出贡献。

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系列报道,挥浓墨抒写人民子弟兵在雪域高原的奉献牺牲,铺重彩描绘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的发展图景,敬请关注。

万物复苏,冰雪消融,又是一年春来到。

扎西次日山脚下、雅隆河谷地,有一座村庄叫“克松”。1959年,克松是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子,因此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这里也是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

3月18日,记者慕名来到克松社区采访。一座座色彩丰富、装扮漂亮的藏式院落静静排列在道路两侧。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克松是大农奴主索康·旺青格勒的庄园。庄园里的农奴和奴隶被当成“会说话的牛马”,承受着“一生都交不完”的差役。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从克松拉开序幕,翻身的农奴烧毁了与奴隶主签署的人身契约,第一次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当家做了主人。

记者走出克松社区居委会陈列馆时,发现不少村民已骑着摩托、三轮车出门劳作。湛蓝的天空,和煦的阳光,还有远处顶着一抹淡青的高山,把这片土地上的早春勾勒得如诗如画。眼前的景致,不仅让记者心旷神怡,也感染着常年居住于此的村民,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昨天我们刚举行了春耕仪式,今天要到自己的田里干活了。”一位藏族姑娘爽朗地说。

社区文体广场的路边,立着刻有“八一路”字样的石碑,记者走在“八一路”上发现,路面的颜色比村里的主干道要白得多。“这条路是10年前山南军分区组织官兵来修建的。”村民说,“这是村里最早的水泥路,方便孩子上学,好得很。”

告别热情的村民,记者和几位媒体同行来到索朗多吉老人家,老人的儿媳次仁曲珍正忙前忙后招呼客人。身着藏族服装的她,胸前的党徽格外醒目。“现在家里不光有耕地,还开起了家具合作社,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次仁曲珍说,“每年都有子弟兵来帮我们打扫卫生、收玉米和盖房子。”

山南军分区政治部干事洛松接过话茬儿:“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玉米种植,全村种植了400多亩玉米,虽然有了机械设备,但还是忙不过来。因此每年9月,军分区都会组织官兵来帮村民收玉米。”

“我们帮着建强村委班子,给村两委成员讲党课,每逢国庆等重要节日,还会和村民一同升国旗。”陆军某部政治处副主任张金贵说。“现在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水泥路户户通、组组通。”陆军某部警通连副连长洛桑贡嘎是克松人,他对社区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村民们更加注重讲文明、树新风,这些变化与生活理念的转变是分不开的。”

洛桑贡嘎拉着记者来到官兵曾帮扶过的尼玛卓嘎家,家里收拾得十分利索,茶几被擦得一尘不染。聊起子弟兵的爱心帮扶,尼玛卓嘎动情地说:“群众的冷暖是子弟兵心头最重的牵挂,我们永远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责任编辑:伍行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