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黄沙地见证“橄榄绿”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天益 张海华 孙玉山 龚伟责任编辑:伍行健
2019-03-20 10:38

武警右玉中队连续22任中队长、21任指导员带领官兵接力植树造林——

66年,黄沙地见证“橄榄绿”

■解放军报记者张海华 通讯员 孙玉山 龚伟

阳春三月,又到一年植树时。雁门关内惠风和畅,杀虎口南30多公里的山西省右玉县依旧寒风刺骨。

杀虎口是古长城的一处关隘,位于晋蒙两省交界地、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天然风口地带。

离开右玉已5年,武警朔州支队保卫干事王栋依旧对右玉中队营区里235苗树木如数家珍:那里有125苗松树、70苗榆树、40苗果树。

之所以用“苗”来形容树木,是因为在右玉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辛苦栽培后,树苗往往经受不住狂风肆虐的考验,存活率不高、生长周期长。

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县21届县委、县政府带领人民群众一任接着一任植树造林,将森林覆盖率从解放初的不到0.3%扩大到现在的50%以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

武警右玉中队的前身部队于1953年组建,建队伊始就投入到当地的造林大潮之中。历经数次编制调整,换了22任中队长、21任指导员,官兵植树造林初心不改,橄榄绿点染了一片片的黄沙地。

绿色接力,植树事项写入中队长交接清单

一走进中队,指导员李瑞就带着记者参观了荣誉室。荣誉室的展柜中陈列着不少官兵参加植树造林的物件:防沙面罩、铁锹、镐头、手套、箩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60多年里,中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义务植树造林的传统始终代代传承。

“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要想在地理条件特殊的右玉种活树,不能严格按照二十四节气播种。这里的植树节见不到人种树,人们的经验是:“要种树,必须等到五一前后,土壤完全解冻。”

薛宏文是中队第15任指导员。作为朔州人,他从小就听说过右玉的风和树。

右玉的风曾被当地人分成两种:一种叫“黄风”,刮起于毛乌素沙漠,能快速在平地上积起一座沙丘,甚至将人掩埋;一种叫“黑风”,大风平地而起,能把碗口粗的树刮断,黄沙遮天蔽日,白天犹如黑夜。

右玉的树种起来有不少方法:播植护岸林防止河滩干沙移动;在流动的沙丘上呈网状开沟,秧苗用结绳压条,固定沙丘;在侵蚀沟沿和风蚀残堆上不规则地密集造林种草,之后再不断补植……

2000年初,薛宏文到了右玉中队,就带着官兵加入到植树大军中,既把自己的责任田――“武警林”种好,还帮助中队的共建单位植树。

“那时参加植树造林可跟现在用亩来计算不一样,我们都是用棵数。”薛宏文说。“种树全靠官兵用铁锹挖树坑,手上磨起血泡、扭伤手腕都是常见的事……”朔州支队副政委雒晓宇曾在右玉中队当排长,对种树的经历记忆犹新。

王栋是中队第18任中队长。2012年6月,他与第17任中队长交接工作时,交接单上清楚备注了不少与种树有关的事项:树木、路牙石等固定资产和铁锹、镐头等营产营具有多少;已经种了多少棵树、多少个树种、哪年栽种的、由谁负责;植树、养护的时机、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等。

独特的交接内容,并非两位中队长首创,而是右玉中队几十年来的惯例。

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右玉中队官兵平均每年义务植树20余天,先后义务植树造林1900亩,并常年养护着约500亩的“武警林”。

“看,这些树长得不是很整齐,矮一点的是树枯死后陆续补种的。”望着还未泛绿的南山,已接过植树接力棒的李瑞和中队长孟卓盘算起了今年的植树活动:“天气再暖和一点,我们准备再申请种一片‘武警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