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战场
——《前线》引发的思考
《前线》中的制胜机理
■75180部队排长 秦 泉
跨越时空,党的领袖以同一话剧人物作比,意蕴何在?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战争空间不断拓展、战争制胜机理深度变化、新型作战样式不断涌现,世界大国军事竞争激烈。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曾说:“我们不得不停止去想明天,而去想后天。”这反映了美军建设目标的未来性。无事则深思,有事则不惧,正是国际军事斗争准备的通用规律。没有前瞻性思维,不远眺变幻的风云,不思考前方的沟坎,只看见近前花团锦簇,必将被时代所抛弃。
从战争学习战争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 潘麦铭成
话剧《前线》对于奋进强军路的我们来说,有着镜鉴的意义。“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时代在变,面对下一场战争,我们要从哪里学习,又如何学习?各级指战员不妨倾听基层一线的声音,大胆向官兵学习,打通理清上下级的反馈渠道,在强军实践中学习强军实践。最终促成“脖子以上”与“脖子以下”改革的相互联动,实现生成战斗力的改革目标。
我们来不及骄傲
■武警平顶山支队排长 张 翔
当一纸撤职令摆在戈尔洛夫的眼前,直至离开,他仍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读罢《前线》,对这个人物感到悲哀。“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戈翁的骄傲源自曾经的赫赫战功,这也恰恰成了他前进的枷锁,致使其终被时代所抛弃。对处于新时代关键节点的官兵,层出不穷的新式武器,容不得我们骄傲,而应常怀忧患,枕戈待旦!
军人不能离开“前线”
■75768部队干事 郝蔚宇
《前线》里有个有趣的细节——戈尔洛夫让记者“多到火线上走走”,可到了考虑战争的时候,他却离开了“前线”。拿“以往的前线”经验,判断“现在的前线”战势,最终为战争所淘汰。指挥员可以不在战场前线,但绝不能离开战争“前线”。战争无范式,千古无同局。军事领域是变化和意外发生最频繁的王国。如果看不清趋势,不主动学习、变革,就只能等着有人来革你的命,沦为现实中可怜又可悲的“戈尔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