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运输线”,实现千里投送朝发夕至
交通是战场的血管,投送能力事关打赢。
淮海战役时,数十万人民群众推着小推车,在泥土路上艰难跋涉,给前线运送物资。抗美援朝时,我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打造一条炸不烂、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保障前线装备、物资、弹药所需。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部队长途拉练、官兵徒步行军几百里,成为练兵备战的主要课目之一。当年,千里投送朝发夕至,只是一个梦想。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交通建设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达12.7万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5倍;高铁运营里程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的2/3;全国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为改革开放初期的5.4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3.6万公里,居世界之首;我国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229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倍……这一系列交通建设的辉煌成就,助力我军实现千里投送朝发夕至大跨越。
改革开放前,新兵进藏进疆,老兵出藏出疆,大多要花费一周时间辗转乘坐火车和长途汽车;现在,多是乘坐民航飞机,只需一天时间。过去,一支部队机动千里,需提前一两个月制订运输计划,协调沿途交通保障单位承运,通常要走三四天时间;如今,部队千里机动用小时来计算。前不久一支部队跨越5省区机动3000多公里,仅用35个小时。
以前,各部队大多在战区范围内短距离机动;如今,跨区甚至是跨境机动已不是新鲜事。仅2013年至2016年,我国交通战备系统共计200多次保障部队跨区机动。今夏,“国际军事比赛-2018”和“东方-2018”演习同步展开,交通战备战线共运送我军官兵数千人、装备千余台,全部按时顺利抵达。
新时代,交通战备已经成为部队练兵备战的重要保障。记者曾在沿海某地的演练现场看到,军用机场遭“敌”远程打击,某市交通战备办公室立即开辟高速公路飞机跑道,供战机起降;某军用码头“被毁”,当地迅速转换民用滚装码头的运营机制,官兵人不下车,驾驶坦克、炮车上船入舱……
防护之盾:昔日“防空洞”如今“地下城”
人民防空人民建,人民防空为人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掀起一场群众性构筑防空工事热潮,建成大批人防工程。但是,人防设施投入大、和平时期效益差问题凸显而出。
如何推进人防事业创新发展?改革开放给人防战线带来新思路。40年来,各级人防部门主动顺应市场经济大潮,既将“防空洞”作为战场设施,也把其作为市场设施的一部分来建设,因“洞”制宜追求战备、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于是,昔日的生命保险空间,如今成了财源广进的福地洞天,许多地下防空设施变成商场、旅馆、餐厅、仓库、健身房和停车场,形成一座座“地下城”。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人防设施创造产值230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40多万个,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全国人防设施年度上交国家利税超过国家当年对人防建设的投资。
改革开放大潮奔涌,推动人防事业步入战备、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循环新轨道。各地严格落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备防护功能的要求,修建大批优质人防工程,形成专兼结合、连片成网的区域防护新格局。以广州市为例,该市对开发地铁沿线地下空间进行专题研究,陆续在14个地块建设“地下城”,总面积553万平方米。目前,该市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地下空间超过1000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建人防工程面积数亿平方米。北京、上海、长沙、厦门等87个城市的人防工程面积超过人均1平方米。
新时代,国防动员各条战线都像人防战线一样创新发展,不断向新兴领域延伸拓展,使国防动员潜力资源得以高效配置和利用。
——物资动员,新建国家级物资动员中心数百个,着力推动战备物资储备方式改革,科学编制民用船舶、民用机场等重点领域贯彻国防要求细则,开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动员协同保障机制试点,取得了丰硕成果。
——装备动员,国家组建多支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专业保障队伍,大力推进军民通用装备建设,建立一批国家级军民通用装备动员中心,各大中城市均建立应急专业力量装备器材储备基地。
——信息动员,各省区市设立信息动员办公室,摸清信息技术资源底数,建强信息技术支前保障队伍,确保关键时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