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和军队系统39名英模人物入围“最美奋斗者”评选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宋丽丽
2019-07-22 18:01

张华 原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

事迹简介:

张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10月出生,1977年1月入伍,黑龙江虎林人,生前系原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灞桥区新筑乡69岁的魏志德老人在公共厕所通粪便时,被沼气熏到,落入粪池。正在附近的张华听到呼救声,毫不犹豫地下到3米深的粪池内,奋力抢救魏大爷,不幸被浓烈的沼气熏倒在便池中,因严重中毒窒息,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4岁。被中央军委追授“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远大的革命理想

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幼年时就受到革命先烈和雷锋光辉事迹的教育和影响。他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四次被评为标兵,曾出席县、地两级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在饶河农场劳动的1年多时间里,他被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共青团干部,曾出席过共青团饶河县代表大会、县劳模大会和先进知识青年代表大会。

入伍后,他在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里经受锻炼,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更加坚定。他向支部作思想汇报时说:“我入党就要真正从思想上入党,绝不做一个凑凑合合的党员”。

当他了解到有个同学存在“只要大学生的牌子到手,入不入党无所谓”的想法时,就主动谈心,启发他的觉悟,放暑假还写信勉励这位同学争取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大学生。热情诚挚的关心,终于使这位同学转变了思想、端正了认识,后来还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思潮复杂的形势,张华不断加强政治学习,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他通过写信、寒暑假登门谈心,帮助多名中学同学战胜挫折,校正人生航向。

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活着就要为人民群众解脱痛苦,这是我最大的幸福”。他在农场劳动时,经常带领大家帮助烈军属、孤寡老人做好事;用自己节约的钱和粮票,资助生活困难的临时工。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拼命拽住受惊的牛,救起一名眼看要被惊牛踩着的女青年;他曾挺身向前用肩膀扛住即将塌下的圆木,使正在劳动的5名青年安全脱险。

在大学里,同学生病住院,他经常带着白糖、奶粉去看望,利用休息时间去帮助补课;同学的棉鞋打湿了,他脱下自己的毛皮鞋给别人穿上。他虽然身在校园,一有机会就会热情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在公共汽车上,他见义勇为地当场抓住行窃的小偷。

在家休假期间,恰逢多年罕见的洪水,他为保护人民的财产,放下自家的事,先协助工人离开险区,而后又返回洪水里帮助乡亲们打捞被冲走的木料、家具等财物。他在家住了9天,同洪水搏斗了9天。

崇高的人生追求

他常讲“没有真才实学,再好的理想也实现不了”。中学读书期间,他经常清晨到离家2公里的小山上认真学习。在农场紧张劳动的日子里,他每天晚上在工棚昏暗的灯光下学习到深夜。

入伍后,他更加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用节约下来的津贴买书籍,更加系统地学习。1977年、1978年部队推荐他参加高考,都未被录取,但他没有泄气。

1979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第四军医大学后,更加发奋学习。上课时,他专心听讲,仔细作笔记;做实验时,他严肃认真,从不马虎。平时,他的挂包里总装着书,抓紧等公共汽车、看电影和篮球赛前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

张华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格,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就在张华舍身救人的事迹广为传播,张华本人也被授予烈士称号并成为全国大学生学习的榜样的时候,一场围绕着张华的争论在全国大学生中展开,并引起了一场“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全国范围大讨论,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都在争论张华死有什么价值?张华的生命意义何在?以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的生命换取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农的生命值得吗?对于这些问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革命先烈》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做过报道和评论。绝大多数的人都肯定了张华的举动,并认为这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和发扬光大。张华生前所在的学员大队,坚持以张华精神建队育人,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学员大队”荣誉称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