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那场报告,周总理为何只拿着两页纸的手写提纲?
■中国军网记者 毛志文 孙智英 庞云豪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宫灯高悬,红旗飘扬,会场气氛严肃而热烈。这是一场召开于70年前的会议,事关一个国家的诞生。
通过“共同纲领”,确定首都、国歌、国旗、国徽……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基。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是会议现场。
会议第二天,周恩来做了关于共同纲领的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口若悬河般就八个大问题作了详细说明,可台下的委员们分明看到,他拿在手上的讲稿只有薄薄的两页纸。
原来,在这之前,周恩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政协的筹备中,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无眠,那可真是一场鏖战啊!忙到最后一刻,完整讲稿根本就没有时间整理,只好用钢笔手写了八个问题的提纲就上了台。
也是,“共同纲领”由周恩来亲自执笔,早就对各个细节烂熟于心,怎还需要什么讲稿呢?
“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学习总理的家国情怀。”杨利伟委员一语中的,从行将诞生之日起,周总理就将国家置于心坎儿。
日月如流,沧海桑田,总理惦念了一辈子的国家如今已走过了70年的征程,其中既有蹒跚角力的沧桑,也凝结着各方的不懈探索。
今天,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1周年的日子,他走后虽没有一方坟墓,但却永远活在中国的崇山峻岭与大江大河间,永远活在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心田。
(一)
开国大典前,周总理整整四天没合眼。
10月1日,天刚蒙蒙亮,放心不下的他又对播音器材、升旗按钮等设备进行了细致的查看,并再次登上天安门城楼作最后的检查。清晨,他来到前门火车站,迎接参加开国大典的苏联代表团。这时的总理体力已严重透支,火车出现在站台前,他只好站着紧闭双眼打个盹……
不能出任何差错,因为这关系到一个新生的国家,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民族。
包括总理在内,无数人日思夜想的这一刻终于来了!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熠熠生辉,虽古老但生机无限。红旗如林的广场上,几十万群众为亲临开国大典而无比兴奋,人群中自发地爆发出阵阵掌声。而此时,在城楼上的总理尽管已十分疲惫,但还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依旧气质不凡,神采飞扬。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同志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如今,人民政协也迎来了70华诞。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当天,站在人民大会堂广场远望天安门,往事涌来,不停拍打着思绪。
在周总理博大精深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精神。为了国家建设,不拘一格降人才——
1959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总理特地为年龄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举办“敬老会”,主要是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留下来,作为对国家的贡献。随后,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立,几十年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近现代史料库;
“共同纲领”起草小组中有位名叫天宝的藏族老红军,周总理亲切地对他说:“组织上决定让你作为藏族同胞的代表,参加新政协筹备会,以后你就是我国藏族的第一位政协委员啦!”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举行,天宝成了为数不多的国内少数民族代表;
在人民政协会议第六届至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始终有一个外籍面孔,名叫沙博理。他始终忠实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积极建言献策。新中国成立之时,更是怀着满腔热忱投身建设事业,译著总字数约一千万,为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了毕生精力。1963年,周总理亲自批准他加入中国国籍。
周恩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为国事呕心沥血,决断之间道尽大智慧,这样的总理让人心疼,更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