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气密性检查一定要细心”“数据判读不能有丝毫马虎”……年味刚刚散去,火箭军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又开始忙碌起来,巡查座座导弹阵地。岁月蹉跎,鬓染秋霜。今年63岁的谭清泉,有43年与导弹为伴。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他一行行坚实的足迹。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火箭军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
踏遍青山人未老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高明俊 辛培虎
“管路气密性检查一定要细心”“数据判读不能有丝毫马虎”……年味刚刚散去,火箭军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又开始忙碌起来,巡查座座导弹阵地。
岁月蹉跎,鬓染秋霜。今年63岁的谭清泉,有43年与导弹为伴。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他一行行坚实的足迹。
2011年,罹患肺癌的谭清泉做了肺叶切除手术后,走路步伐稍快都会呼吸不畅。密闭的阵地空间,空气中混合着各种油脂、金属的味道,为此旅领导和医生曾一再“禁止”他进入地下阵地。“脚就是用来走路的,趁着我现在还能动,就要多跑跑。”闲不住的谭清泉,还是一如既往走向青山、深入阵地,年均在阵地里工作百余天,多次执行实弹发射任务,排除各类故障特情近百起,破解技术难题100多个。
“去年是师傅超期服役的第二年,他比以往更忙了。”旅技术室工程师杨正伟是谭清泉一手带出来的徒弟,他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初开始,谭清泉经常往返于导弹阵地、生产厂家、办公室之间,和技术骨干一起对导弹武器各系统性能状况、历次任务中发生的故障、可能影响发射进程的参数等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取得多项实用成果,为官兵快速处置特情提供了科学遵循。
说起谭清泉,旅长敖宝感动不已。去年9月,该旅千里机动执行发射任务,旅领导考虑到谭清泉身体情况,没有安排他随队出征,但他放心不下,又一次踏上西北大漠。
在发射场上,谭清泉精准指导、精确把关,发射分队分秒不差按下点火按钮,打出导弹最佳精度。许多新战士并不知道,11年前,在同样的地方,谭清泉指挥完成了某型导弹历史上首次大风天气吊装转载,为恶劣气象条件下遂行战斗发射蹚出一条新路。
在某导弹阵地,有段倾斜近70度的28级阶梯,是通往核心区域的必经之路。一次训练时警报声突然响起,谭清泉抄起防护面罩三步并作两步迅速冲上阶梯,第一时间关闭阀门。脱下防护服,官兵发现谭清泉浑身被汗水浸湿。这段台阶,年轻号手平常快速通过需要十多秒,而谭清泉已经年过花甲,还切除了一半肺叶。
踏遍青山人未老。全国两会召开在即,除完成日常工作,这段时间谭清泉结合多年工作思考和实践,正认真修改《关于支持三线企业创新发展》的提案。他说,当年这些企业为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应当在新时代有更多新作为。
采访手记
■王卫东
“生命的精彩不在于地位高低、时间长短,而在于把每一天过得有价值有意义。”谭清泉说话轻声细语却沉稳有力。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40多年军旅生涯中,谭清泉多次放弃离开导弹阵地、走出大山的机会,主动申请延迟退休,发挥余热。新时代呼唤更多像谭清泉一样的钢铁战士,在强军兴军征程中当一名默默的奉献者、执着的坚守者、勇敢的追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