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耕生产大忙季 点赞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王建威 等 发布:2019-03-25 16:21:46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三月的春风拂过,在亿万追梦人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三农”关切,不仅让广大农民看到承诺的目标,更听到了行动的号角。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当前,全国已由南向北全面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各地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稳住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全面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点赞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3月16日,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的10万亩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病虫害机械化绿色综合防控作业。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时下,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市蔬菜大棚里的韭菜陆续成熟,种植户们正忙碌着收获韭菜。新华社发

黑龙江宁安——

专业合作社拓宽致富路

时下,黑龙江省的大地上仍是冬天的颜色,但牡丹江宁安市的一些乡村已“春韭”飘香——在大田种植户还在备春耕时,一些韭菜种植户已进入忙碌的收获季。

“对于我们韭菜种植户来说没有春耕的概念,而是直接‘春收’!”宁安市渤海镇双庙子村种植户王艳涛,一边把打好捆的韭菜装箱一边笑着说:“今年韭菜价稳,这一棚能净挣一万三四千元钱。”

今年33岁的王艳涛建了3个大棚,雇了十来个工人忙着收割、打捆、装箱,清香的韭菜味混合在淡淡雾气里,在大棚内弥漫。

“跟合作社签了订单,销路也不用操心,直接送过去就行。”王艳涛说,头茬韭菜收完,过上一段时间割二茬,还能再收韭菜花。

宁安市有着百年韭菜种植历史。据介绍,当地的韭菜不用刨根,“年龄”最大的老韭菜根已有40年。当地大面积种植韭菜,是从2008年宁安市新农韭菜专业合作社成立开始的。经过十余年发展,合作社带动了周边10余个村种植韭菜近8000亩。

“每年5月到9月吃韭菜的人少,价钱低时一斤两毛钱都卖不上,过去甚至出现过烂在地里的情况。”宁安市新农韭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继新说,关键时候合作社发挥了“打捆”作用,他们采取“订单收购+种植服务+利益分红”利益分配模式,除常规的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之外,还解决了韭菜淡季外销难题。

无独有偶。目前,牡丹江市各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到5800余家,共同富裕的大道越走越宽。(王建威)

江西安义通过发展贫困村产业基地、壮大农业龙头产业等措施,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取得良好效果。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摄

江西安义——

红土地上谱写富民曲

三月的赣鄱大地,桃蕊吐艳,春意融融。

天未放亮,武警江西总队机动支队的官兵便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带着专门定制的太阳能灯,赶往定点扶贫的安义县吊钟村。

位于赣西革命老区的吊钟村,因为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在当地出了名的贫困。2016年初,该支队官兵将这个村确定为定点帮扶村。在扶贫实践中他们发现,很多村民农业生产靠传统经验,有的人想搞副业经营,但因没技术、缺门路多次尝试失败后而失去信心。

“扶贫,关键要让村民自己动起来!”支队长贺小良感慨地说。为此,他们协调驻地农技部门专家,为村民宣讲农业技术知识。在此基础上,还为村民定期举办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班,不但帮村民开阔了视野、启迪了心智,还提升了专业技能。

如今,提起劲头的乡亲们不但把农业生产搞得有声有色,有的还琢磨着搞家庭养殖场、食品加工店之类的产业,以拓宽增收门路。

“群众要把好日子过长远,最终还得靠产业支撑。”看到村民生活有所改善,该支队官兵又谋划起下一步的打算。他们形成一个共识: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以夯实脱贫致富基础。为此,他们主动与南昌教育学院的专家联系,研究确定了特色种植帮扶项目,并协调当地企业走“公司+订单+农户”的路子,确保产品销售有渠道。

与此同时,他们还发挥支队年轻战士熟悉网络、懂电子商务的优势,帮村民建起了电商平台,并协力做好广告推介。

军旗到处满眼春。在子弟兵的帮扶下,如今的吊钟村村民年收入较之前有了明显改观。生活好了,大家的干劲更足了。尝到特色产业甜头的村民帅有狗,正筹划着扩大蘑菇种植规模。谈起未来,他乐呵呵地说:“这样干下去,小康生活不用愁!”(曹先训 叶 杉)

河南郸城的农特产业不但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于 扬摄

河南郸城——

农特产业激荡新活力

“如果放到现在,我肯定也想法办工厂了,要想挣大钱,还得靠产业。”村民崔民昌一边在村里的蛋鸡场忙活着,一边半开玩笑地说。

崔民昌是河南省郸城县宁平镇竹园村村民,30年前,凭借在村办夜校学习的裁缝技术,他成为村里第一个购买电视机的人。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崔民昌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点被迫倒闭,他本人也不得不外出干建筑谋生。

崔民昌本以为这辈子生活就这样了。两年前,村里在上级扶持下搞了一家蛋鸡饲养场,崔民昌因为技术娴熟被聘为拣蛋工人。如今70岁了,他每月还能领到2000元工资。

聊起村里兴办的企业,崔民昌言语间充满自豪。他没想到,一个只有千余人的普通村落,却能搞起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村办产业。

“崔民昌所在的养殖场是村里最大的村办产业,目前采取股份制经营,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都可以入股,一起参与分红。”村支书崔公平说,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在鸡场养殖规模已达5万多只,不但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村办企业的兴起让不少村民受到启发,很多人靠一技之长自发搞起了养猪场、木器厂和大棚蔬菜等,借力本土资源兴起的农特产业给小村落带来勃勃生机。

生活好了,逐步富裕起来的乡亲们要求也更高了。“白天敲敲打打,晚上蹦蹦跳跳,全天热热闹闹。”崔公平说,他们发挥村民特长组建了两支文艺队伍,每逢节假日都会表演丰富的文化节目,村民们的闲暇时光变得充实起来。(于 扬 李玉坤)

1 2

责任编辑:袁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