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敌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寡众,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指《孙子兵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计战篇强调战略谋划对于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认为在与敌人交战前,要摸清并透彻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以此为基础进行正确的战略筹划和军事部署,方能百战百胜。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隆中对”与《论持久战》
■刘 楚
今天的古隆中
明代军事著作《百战奇略》,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结合100个中国古代经典战例,深入解读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我们特别策划推出“百战奇略”专栏,通过对比、解读书中列举的古代战例、对应的近现代战例等,探讨发掘出有价值的内容。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敌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寡众,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指《孙子兵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计战篇强调战略谋划对于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认为在与敌人交战前,要摸清并透彻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以此为基础进行正确的战略筹划和军事部署,方能百战百胜。
《百战奇略》计战篇所附战例,为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讨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诸葛亮通过分析当时曹操、孙权、刘表等军阀势力的优势、劣势,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先夺取荆州、益州为根据地,然后内修政治,加强实力,同时安抚西南各少数民族,联合东吴孙权对抗曹操。待时机成熟,从荆、益二州分两路北伐,最终兴复汉室,统一天下。
在中国军事史上,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必将以高超的战略筹划永载史册。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认识。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写下《论持久战》一文,从战略角度客观分析中日两国实力和外部环境,揭示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提出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战,胜利终将属于中国等科学论断。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地预见中国的抗日战争将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3个阶段。《论持久战》坚定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隆中对”与《论持久战》时间上虽然相隔1800多年,但都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战略构想,无不体现着战略筹划对于军事斗争的重要性。
客观分析敌我实力。“隆中对”中,诸葛亮认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同时,诸葛亮对于荆州、益州的重要性和所存在的问题等也有深刻认识。除分析敌方优势、劣势,诸葛亮也对刘备的优势进行剖析。在他看来,刘备当时虽然依附于刘表,但因具有汉朝宗室身份,“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所以在政治和舆论上具有一定优势。可见,对于计战篇的理解不能教条地将分析局限于敌方,还需要结合己方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如此才能为后续战略筹划打好基础。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他指出,日本的优势是“战争力量之强”,劣势是“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人力、物力之不足”“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劣势是“战争力量之弱”,优势是“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是一个大国家”“国际形势之多助”。相比“隆中对”,《论持久战》对敌我实力的分析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毛泽东同志认为,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队实力将得到提高,日本在经巨大消耗后,实力将下降,战争后期中国军队将有能力进攻日本占领区。
制定可行战略策略。根据当时各派军阀的情况,诸葛亮提出利用刘表集团(控制荆州)、刘璋集团(控制益州)各自存在的问题,夺取荆、益二州作为根据地,发展积聚实力。同时,安抚周边少数民族,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创造较好外部环境。蜀汉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的。在此基础上,诸葛亮提出在曹魏出现内乱或天下形势发生巨变时,从荆州、益州分别出兵进攻中原,一统天下。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在推行“隆中对”构想时,有极大灵活性。蜀汉坚持将废汉自立的曹魏视为首要敌人,但对于同样有统一天下野心的孙权东吴政权,则做出适当妥协和让步,坚持“联孙抗曹”,减少己方承受压力。
在《论持久战》中,根据中日两国优势、劣势,以及双方实力的变化趋势,毛泽东同志提出以多打胜仗、发展游击战的方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逐渐缩小敌占区。同时,毛泽东同志也从统一战线、建设新军、发展军事工业、争取国际援助和瓦解敌军等许多方面提出如何壮大我方实力的策略。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策略是可行和正确的。
完善战略筹划促胜利。虽然“隆中对”和《论持久战》都体现战略筹划的重要性,但“隆中对”相比《论持久战》,在战略筹划方面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导致“隆中对”未达成构想中的目标。
一方面,在统一战线问题上,“隆中对”的战略筹划存在漏洞。诸葛亮对于蜀吴之间危及联盟团结的问题并未进行有效管控,致使盟友反目,在处理蜀吴关系时也有失误,影响“隆中对”后续构想的实施。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认为,要坚持以我为主,主要依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同蒋介石集团的合作中应保持警惕,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打击投降妥协倾向,壮大抗日力量。
另一方面,诸葛亮对荆州的特殊性不够重视。“隆中对”对荆州有“北据汉、淝,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描述,此地是魏、蜀、吴三国进攻他国,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枢纽”之地。诸葛亮计划将荆州作为进攻中原的出发基地,却未充分认识到守卫荆州给兵力本就薄弱的刘备集团带来的压力。“跨有荆、益”后,刘备集团不得不将兵力分别部署于荆、益二州。之后,蜀汉兵力进一步分散,关羽在东驻守荆州,诸葛亮在西驻守成都,刘备居中驻守白帝城以为策应。毛泽东同志曾评价诸葛亮的这一构想导致蜀汉的失败,“其始误于隆中对, 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 安得不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