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 摄影:李惊亚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63岁头发花白的陈德昌每当轻声哼起这首歌,心中总会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愫。
这首曾流传于中央苏区的民歌《当兵就要当红军》,是他的父亲生前最喜欢的歌曲,从小陈德昌就时常听到父亲唱起,在心里深深埋下了种子。他知道,这是父亲在部队时经常和战友们唱起的歌。有时他也在思索,父亲唱歌时的心境。或许,那些跳崖牺牲的战友们,会在低沉的旋律中,一个个都活过来吧。
那是一段尘封已久的悲壮往事。
“宁可死,也绝不打老百姓”
陈德昌的父亲叫陈世荣,原名何步荣,出生于1915年,籍贯湖南郴州市汝城县,9岁父母双亡,12岁参加游击队,从家乡出发到达井冈山,在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二团任司号员。
1934年8月,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率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两个师六个团共计9700余人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陈世荣当时19岁。
10月5日,红六军团五个团进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
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设石阡府,1914年改府为县。石阡县是仡佬、侗、苗、土家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同时受到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影响。
7日,红军遭遇桂敌,甘溪战斗失利,红六军团被截为几段,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重围。部队分头突围转战,15日抵达龙塘朱家坝,准备从板桥渡石阡河去印江,不料被敌军先抵板桥设防,敌我咫尺。
16日,困牛山战斗打响。军团从朱家坝向南转移,拟二进甘溪出石阡。红十八师师长龙云和五十二团团长田海清率800多名红军战士断后,目的是拖住全部敌军和地方民团。
困牛山山势南高北低,随处可见悬崖绝壁,像一头巨牛静静伏卧着。当年的石阡百姓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为防止野兽侵袭,每年烧山,山上杂草丛生、树木稀少。困牛山南、西、北三面有黑滩河环绕,只有东部的地势稍缓。南端的虎井沟,宽不足10米,长约300米,靠着困牛山的悬崖,最高有70多米。
陈世荣生前向家人回忆,红军刚上困牛山就听到土匪打枪,发觉被埋伏。红军与敌血战,师长龙云率200余人冲出重围,但由于头一天部队误食桐油,很多战士拉肚子,加之老百姓被敌人裹挟走在前面,不便展开战斗,团长田海清壮烈牺牲,部分红军一步步被逼到虎井沟悬崖边。
“当时他们连长喊,把枪甩下河去,一起跳崖,我们不能落在敌人手里。”陈德昌说,“父亲说,跳崖的时间在下午,他知道崖很深,但他怕伤到老百姓,没有狠狠地打,他也不愿做俘虏,宁可跳崖。”
陈世荣个子小,又拉肚子,浑身没劲,跳下去就被一根藤缠住了。等敌人散去,第二天天快亮时,他抓着藤从虎井沟爬出来,把身上的号和马灯藏起来,沿着黑滩河往出走。
一起爬出来的还有两个幸存的红军战士,他们到川洞就分手了。陈世荣从川洞打石场走到水井坳后,被土匪捉住要杀,一个路过的地主说:“他还是个娃娃,杀他搞哪样,杀了是滩血”,把他救了下来。后来陈世荣被当地人陈国善收养。
“我爷爷见到我父亲的时候,我父亲头上的弹伤都生了蛆,后来我父亲改了陈姓,定居在马槽溪村,在这成了家,一直给我爷爷养老送终。”陈德昌说。新中国成立后,陈世荣担任农会主任、大队书记27年,他后来又认识了两个幸存红军,他们一直有往来,每年都要去跳崖的地方祭奠战友,直到陈世荣2001年去世。
陈德昌在石阡县大沙坝乡卫生院当医生,父亲去世的第二年,陈德昌入了党。他说,父亲生前经常想念部队,想起红军时候的生活,唱红军的歌,父亲对家人的叮嘱至今在他脑海中回响:“全国解放不容易,你们都要珍惜,要好好工作,好好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