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得当 作战勇敢 战术灵活 步炮协同

塔山阻击战创造中外坚守防御战范例

来源:辽宁日报作者:商越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11-29 16:48

第四纵队的炮兵战士将决心书贴在火炮上,严阵以待。

核心提示

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最艰苦卓绝的一仗。经过六昼夜激战,我军打退国民党11个师的疯狂进攻,毙伤敌军7000余人,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惊人的战斗意志,创造了坚守防御战的范例,保证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10月15日,在塔山阻击战胜利70周年之际,当年参加战斗的老战士和烈士后代330多人,汇聚于葫芦岛塔山阻击战纪念馆,祭奠英烈,追忆战火纷飞的年代。记者根据参会人员的讲述和回忆录记载,还原了塔山阻击战的4个细节。

兵力部署:精兵坚守要点,分梯队上阵

1948年10月初,东北野战军主力对锦州国民党守军形成合围之势。蒋介石派出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和由廖耀湘统领的“西进兵团”,意图从东西两侧增援锦州。

塔山堡位于锦州和锦西(今葫芦岛)之间,是个人口不多的小村庄,地势平坦,既无塔,也无山。当时,连接锦州的公路穿村而过,村东有一条与公路平行的北宁铁路(今京沈铁路)。村东紧邻渤海,从海边往西地势渐高,有座200米高的白台山。村南有一条饮马河,宽约30米,河南被敌军占领,筑有坚固工事。国民党军队无论通过公路还是铁路北上增援锦州,都必须经过塔山堡。

1948年10月7日,奉命坚守塔山的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先后抵达。“34团一营担任团前卫。经过50公里的急行军,占领了村后两侧高地,开始抢修工事。”34团一营营长许和在回忆录中写道。

“当天下午,第四纵队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团以上干部参加,充分发扬军事民主、群策群力作风。”第四纵队政委莫文骅在回忆录中写道,大家经过充分讨论,判断出敌人的主攻方向和军事目的。会议上,我军制定了选择防御要点,以精兵坚守,组织严密火网;保持强大的预备队,用反复冲击打垮敌人的作战方针。在兵力部署上,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决定以一个师外加一个营为第一梯队,以另两个师为第二梯队,来保持强大的后劲儿。

修筑工事:交通壕藏防炮洞,院墙内外挖“壁里藏身”

“塔山堡可以说是无险可守。而争取时间抢修好防御工事,才能既发挥火力,又保存自己。”许和生前记述,在塔山村口,部队利用房屋院墙作掩体,在墙上挖有射击孔。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巡视后建议,采用当年八路军打鬼子的成功经验做防御工事——“壁里藏身”。

所谓“壁里藏身”,就是把防御阵地的散兵坑筑在村庄围墙脚下,每个掩体的半圈在墙脚内、半圈在墙脚外,作为架设机枪、单人掩体和掷弹处。敌人炮击时,战士和武器可退入墙内半圈掩体内,炮火打不着,当敌人炮火延伸、步兵冲锋时,我方可携带武器钻出到墙外半圈掩体,进行反击。这样,既可保护自己,又能及时反击。

35团参谋长李益孟在回忆文章中讲述,他观察地形后提出的建议被上级采纳,即将塔山沿线铁轨、枕木拆卸下来,作核心工事和指挥所构筑掩体用,战士们在关键阵地反复铺设了十几层铁轨、枕木。

我军在制高点——白台山上也构筑了工事。白台山正面的工事,是以山腰为重点,以山顶为支撑点,固守山腰。同时,在白台山脚北坡构筑了许多机枪阵地,敌人看不见,炮火打不着。当敌集团兵力进攻塔山堡村时,我军可以集中火力,构成交叉火力网,可给敌以重大杀伤。在白台山阵地后方,设有榴弹炮阵地,专打准备进攻的敌军及其第二梯队,使敌军不能顺利地组织进攻。

“前沿部队在敌军火力下修筑工事。为减少伤亡,多采取卧姿或跪姿,不仅影响工事修筑进度,也增加了体力消耗。”许和在回忆录中说,白天工事被敌人破坏,夜晚还需赶修。所以,战斗不仅比武比勇,也在比顽强的意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