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十二集)

来源:光明日报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10-23 08:35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十二集)

天下为公行大道

内容提要

为了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良好的和平环境,构建新的人类社会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理念。

本集以“天下”为主题,通过三个部分:广交朋友、“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分别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

第一部分:广交朋友——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阐释我国广交朋友之理念。通过搭台促进交流,促进人类文明互鉴。

第二部分:“一带一路”——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阐释我国“一带一路”之初衷。“一带一路”旨在为世界其他国家分享中国机会,使得沿线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一起发展,共享繁荣。

第三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释我国世界大同之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东方智慧,是中国古代天下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整体阐述

主持人康辉:

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辉。

首先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们,欢迎你们。

今年的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行,在青岛峰会最后发表的《青岛宣言》当中,写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这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一次被写入国际决议。那之前它已经被写入了联合国大会的相关决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社会发展委员会、人权理事会,包括国际劳工大会的相关决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非常具有中国智慧的全球治理方案,它当然承继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关于“天下”的思想精髓,同时又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一起来解读,习近平在谈国家交往、谈全球治理时的用典,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来学习他的历史观、国际观。

好,现在我们掌声欢迎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

思想解读人王杰:

大家好!中国自古以来,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咱们中国人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天下观和世界观。《尚书》讲的“协和万邦”,《周易》讲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讲的“天下为公”,一直到李大钊、毛泽东讲的“大同世界”,习近平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赓续不断。

古代的大同理想,在今天的最新表达就是中国梦和世界梦,中国梦和世界梦是息息相通的;古代的“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公”,在今天的最新表达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建立新型国际外交关系,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那么这一集,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就是广交朋友;第二,“一带一路”;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谈第一个问题:广交朋友。下面我们请看习近平主席是如何论述的。

第一段落

微视频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孔子说的话,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朋友到来的愉悦之情。我们邀请中外朋友相聚一堂,就是要感谢大家为中外友好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回顾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峥嵘历程,畅谈长期合作结下的深情厚谊。

主持人康辉:

这段话是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的纪念活动的时候他讲的。讲话当中,习主席引用了大家特别熟悉的《论语》当中的那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前不久举行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因为举办地就是孔孟之乡、齐鲁大地,所以这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成了大家最常用的问候语。这句名言言简而意深,现在我们就有请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为大家详细地解读这句名言。

经典释义人康震:

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这一段话当中的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实际上就是人群的意思。我们知道,有一句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说,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从各个方向、从各个地方会聚到自己的身旁,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吗?所以我们说,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要做成一件事,特别是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须要有志同道合的人。只有志同道合的人和自己在一起,做起事情来那才是幸福的,做的事情才是有价值的。

孔子他的弟子据说有三千之众,这些弟子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年龄差异也都比较大。年龄最大的弟子,可能是年龄最小的弟子父亲一辈的人。那么这么多的学生,情况很多元,类型也不一样,孔子采取的方法是有教无类。通过有教无类的方法,通过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气魄,孔子把他们聚拢在自己的杏坛周围,形成了当时教育的一种盛况,也为当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所以我们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既是一种对朋友的呼唤,一种对朋友的欢迎,也更是孔子在当时召唤人才的一种气派。

孔子不仅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且他对具体交什么朋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他认为,交朋友要多交益友,少交损友,要多交那些对自己真诚相待的人,要多交那些对自己在知识、道德和品格方面有帮助的人,而不是去结交那些走歪门邪道,同时心术不正的人。孔子还认为,交朋友应该以诚相待,要有信用。他的学生子夏就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事实上,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当大家谈到交朋友的时候,使用的很多成语和俗语,都是当初孔子和学生们使用的。孔子还主张交朋友要重义轻利,以友辅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什么意思呢?真正的君子交朋友,靠的是道义,靠的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小人交朋友,只是以利益来作为衡量,以功利来作为衡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一句孔子的名言,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待朋友,对待与我们友好的国家,对待与世界各国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一种交友的价值观。

那么习近平主席用这样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向世界各国的人们,摆明中国和世界人民交往的立场和价值观。世界各国的人们来到中国,与中国合作,与中国交流,我们要敞开我们的大门,和世界各国人民交朋友,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才能够真正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也让我们更加地了解世界。

思想解读人王杰:

古人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说的是交朋友要交那些生死相托的朋友,交那些真心的朋友,交莫逆之交,交刎颈之交。其实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诚实相待,不能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种交往应该是超越了利益、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时空,更拥有长久的这种价值,更有这种持久力。

主持人康辉:

《论语》当中还有一句话,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德不孤,必有邻”,那么康震老师,在您看来,国家是不是也真的和人一样,只要你有德的话,就会必定有邻有友?

经典释义人康震:

对,古人讲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国与国之间交往肯定是有利益的。但是在利益之上,如果失去了这个道,我们古人说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如果没有了这个道,没有了这个德,没有了价值判断,没有了价值准则,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完全是赤裸裸的利益的关系,那这个关系是混乱的,而且也将失去秩序,也难以持久。

主持人康辉:

我们现在正在推动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就是要让我们的益友、诤友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那接下来,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来给大家讲中国的主场外交,我们这个朋友圈是如何做得越来越大的。

思想解读人王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中国人民敞开宽广的胸怀、广交天下朋友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文明的国家。唐朝时期的中国当时实行科举考试,它允许外国人在中国科举考试。这样的话就吸引了很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求学、为官。在新罗国,有一个叫崔致远的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崔致远12岁来到中国求学,经过科举考试,考上了进士。你想想在当时,多少中国的学子想参加科举考试,想考个进士都不容易,但是一个外国人考上了,非常不容易!那么崔致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崔致远在28岁那一年回国了,那么他回国以后,他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不断地传播中国的文化。崔致远可以说,在唐朝和新罗国这两个国家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友好的桥梁,为唐朝和新罗国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那么其实咱们翻看我们的历史,像崔致远这样的人,应该是很多很多,这就是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热情好客,体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种友情。那么还有一个故事,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的坦桑尼亚。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还举了一对新婚夫妇。这对新婚夫妇,把度蜜月的地点,没有选在旅游胜地,而是选在了遥远的非洲的坦桑尼亚。

主持人康辉

今天在节目现场,我们就把这个动人故事当中的女主人公请来了。我们掌声欢迎,中国联通的工作人员李玲。李玲你好,请。你先生今天没来,是去非洲了吗?

嘉宾李玲:

没有,今天他派我做代表。

主持人康辉:

习近平主席在那次演讲当中,讲到你们故事的时候,最后他说这对年轻人是真心爱上了非洲。那你觉得你们是真心爱上了非洲的什么?

嘉宾李玲:

我觉得去非洲之前是因为野生动物,然后去了非洲之后,我觉得我爱上了那儿的自然风光,爱上了那种纯粹的自然,然后爱上了那儿的一草一木,也爱上了那儿非常淳朴、非常可爱的人。对。

主持人康辉:

有什么故事能跟大家讲一讲吗?

嘉宾李玲:

我当时,第一次到非洲的时候,是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然后下飞机以后,我打了一个车去酒店。那在路上的时候,那个司机知道我是中国来的,然后就特别兴奋地说,我告诉你,那条路,中国人修的。你看那个楼,中国人盖的,特别棒!然后我当时就觉得是,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久违的朋友,那种天然的亲近感,就特别喜欢那种感觉。

然后还有一次,我是在埃塞俄比亚,2014年2月,我和老公去埃塞俄比亚旅行,然后在机场的时候,我们办当地的电话卡。办完入网的手续之后,埃塞俄比亚电信工作的工作人员,他就把卡递给我,然后就有点抱歉地跟我说,不好意思,我们这儿的3G网络容量饱和了,所以你上网可能会有一点慢。然后他在说完这个以后,我还没接话,他马上就一脸灿烂地跟我说,不过没关系,华为来了,很快就会好的。

我当时真的,我作为一个通信人,那种民族自豪感就油然而生,那我们的企业就成为非洲人民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世界的希望。

我记得习主席在讲述我们的故事之前,他当时说,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中非关系的发展应更多地面向人民。那他在讲完我们的故事之后,他又说,这个故事说明中非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只要不断地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中非人民的友谊就一定能够根深叶茂。

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众多热爱非洲的中国青年的一个幸运的代表,我觉得我也有这样的使命和责任,去真正让中国和非洲的人民之间,去增加这种交流,为中非友谊去添砖加瓦。所以在那次事情之后,我也就更加频繁地在一些杂志、在网络上面,去发表自己在非洲的摄影作品,去讲述自己在非洲旅行中的一些见闻。当时也写了中国的第一本坦桑尼亚旅行书《一生一次的假期》。那我希望通过这些,能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非洲、认识非洲、走进非洲,和我一样爱上非洲,让中非友谊真正能够根深叶茂!

主持人康辉:

特别棒!

下一步去非洲的计划做好了吗?

嘉宾李玲:

我们家小孩现在已经去过两次非洲了,我想下一次的时候,我可能会在明年七八月的时候,再带他去肯尼亚看角马过河,看动物大迁徙,看真正纯粹的自然。

主持人康辉:

也让他的幼小的心灵当中,就从小种下中非一家亲这样的种子。

嘉宾李玲:

是的是的。他现在就很喜欢非洲人,因为我们家挂了很多的照片,是我们和当地非洲朋友拍摄的,所以他从小就知道,我们和非洲是朋友。

主持人康辉:

你看今天我们在座的这些年轻朋友,刚刚听你讲和非洲的故事,听得特别入神。我觉得他们是把这个节目,当成一个旅游节目来看了。在座的年轻朋友,你们有没有对非洲感兴趣的,有没有问题要问李玲,你们要想去的话,可以跟她取经。

这个女同学。

观众:

老师好,主持人好!我是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姜卓君,那么我个人也是非常喜欢旅行。听过您也去过非常多的非洲的不同的国家,那您最喜欢哪一个国家,那您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玲:

最喜欢肯定是坦桑尼亚,因为实际上那是我们度蜜月的地方,所以我现在已经去了四次坦桑尼亚,每次在那儿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且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大草原是据说80%的《动物世界》拍摄地,我们特别喜欢动物,那大迁徙的大多数的时候也是发生在坦桑尼亚。

主持人康辉:

谢谢。听了李玲一家人和非洲的故事之后,其实我们会有很多的感触。我们会想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实真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人民之间的交往就是国家之间交往的一面镜子。好,接下来我们继续请今天这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王杰教授,来为大家做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杰:

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场外交好戏连连,精彩不断:APEC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博鳌亚洲论坛以及2018年6月份刚刚结束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敞开胸怀、广交天下朋友的最好证明。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在当今世界,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正是在体现中国的方案。那么在中国与世界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本着怎么样的理念呢?习近平主席又是如何论述的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