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绿染神州万象新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裴贤 黄永辉 王士刚 等责任编辑:张艺苧
2018-10-18 15:25

甘肃民勤——

治沙播绿 掘金致富

■杨海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肖传金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石羊河流域,低矮的芦苇荡郁郁葱葱,一人多高的红柳开着粉红色的小花,一片片防护林、一块块固沙网成为独特风景。这一切,见证着甘肃省民勤县军民治理环境的坚实足迹。

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民勤县,曾因生态环境恶化而被国外专家预言“将从地图上消失”。

“民勤,绝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数十年来,民勤县人武部官兵和广大民兵鏖战大漠,不仅在风沙中筑起道道绿色屏障,而且实现了防沙治沙与绿色增收“双赢”。

西渠镇民兵范东兴,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做同一件事情——到沙漠边缘的风口压沙。作为一门“必修课”,全镇380多名民兵每年都像范东兴一样,做着同一件事。作为民勤县通往外界的咽喉要道,龙王庙一带天气多变、沙化严重。前几年,人武部官兵主动请缨,承担了这里的治沙任务。每遇遮天蔽日的黑风暴,大家都被吹得东倒西歪。然而,沙尘一过,大家便抖落身上的沙尘,刨出压沙工具继续战斗。

“正是靠着这股笑傲沙海、不屈不挠的精神,大家战天斗地,才换来今非昔比的龙王庙。”回首往事,民勤县人武部老职工程生华感慨地说。他介绍,10多年来,民勤县人武部官兵和广大民兵先后出动10余万人次,封堵风沙口80多个,人工压沙8万多亩,退耕还林13万多亩,育林近15万亩。

把汗水和心血洒向荒漠,回报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片绿洲。站在老虎口风沙线上的高地远望,曾经延绵不断的土黄沙丘如今变为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梭梭。在大滩镇上泉村村支书兼民兵指导员白会本看来,这片梭梭林不但是当地的生态“防火墙”,也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从2012年起,我就带着乡亲们在500亩梭梭林上嫁接肉苁蓉,现在每家每年仅肉苁蓉收入就不下8万元。”白会本兴奋地介绍,这几年,县政府把34万亩沙漠和6万亩生态林打包承包给村民,并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助农增收,每年都取得可观收益。

尝到甜头的村民头脑也变得更加灵活了。随着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的实施,当地植被得到很大恢复,地下水位逐年上升,昔日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再度“复活”,形成了100多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一片芦苇葱郁、水鸟争鸣的景象。从这一可喜变化中嗅到商机的村民,就地取材搞起了“沙漠+旱区湿地”特色旅游。

“真没想到,沙漠也能成为我们的‘钱袋子’。”坐落于青土湖畔的号顺村,这几年就是靠特色旅游变了样。村支书王兴奎告诉记者,这几年,县里以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开发为契机发展旅游业,助力23万人实现了脱贫摘帽。如今,当地又注册了青土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整体发展带动村民致富。他相信,村民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