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很多种植户尝试有机种植,发展了鸭稻蟹田“生态稻”。这是种植户在展示投放的河蟹。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从480万斤到440亿斤,农业现代化步履铿锵
喜看稻菽千重浪,万亩良田万亩金。
十月的建三江农场偶有微风吹过,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滔天金浪让人心旷神怡。不远处,随着一台台现代化的大型收割机轰鸣而过,一株株饱满的水稻颗粒归仓。
北大荒,为粮食而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北大荒人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在开垦初期,北大荒年产粮只有480万斤;到了1978年,这个数字才突破50亿斤。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2011年这个数字已突破400亿斤。截至去年底,北大荒耕地超过43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440亿斤,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四分之一……
伴随着数字激变,北大荒走过农业现代化的铿锵之路。从手拉肩扛的开荒第一犁,到东方红54拖拉机的初步机械化;从凯斯535大马力拖拉机的奔驰,到飞机航化作业的悠然;从无人机旋飞农场上空,到数字化农业展露新容……几十年间,北大荒人亲身经历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跨越。
“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力耕作了,大马力的拖拉机、带定位系统的播种机、农用飞机这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的应用,使得穿着西服也可以种地。”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书记刘相增告诉记者,农机装备水平已不再是唯一追求的目标,他们正向数字化“智慧农业”迈进。
近几年,北大荒还重点推广了免耕精量播种等十几项新技术,秋起垄全部采用自动导航设备,水稻100%浸种催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标准化。
“现代科技,不断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在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他们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农商信息,还可以实时查看联网农机的运行轨迹,精准掌握其运行速度、工作时间、地理坐标等。
秋收大幕拉开,在黑龙江各粮食产区劳作的各型收割机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从传统农业到多样化品类,供给侧改革再出发
在二道河农场,民兵排长李广茂的稻田蟹、稻田泥鳅、稻田鸭等产品让记者大开眼界。他介绍,稻田里养殖的生物可以直接吃掉水中杂草和部分有害昆虫,缓解了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带来的担忧。同时,生物粪便作为有机肥料被水稻吸收。
李广茂的稻田养殖,构成了当地农业结构新布局的重要一环。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和着历史的节拍,北大荒不仅为国家生产粮食,也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从小在北大荒长大的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八五九农场场长杜德旺,见证了垦区改革历程。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北大荒还主要种植小麦和大豆。到了90年代,北大荒实施“以稻治涝”,使2000多万亩低洼易涝田变成了丰产田。如今,一批高端农业品牌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调减过剩农产品,增加有效供给,是北大荒人积极推进的改革重点。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守聪告诉记者,前两年,北大荒调减玉米411.7万亩,增加大豆321.7万亩、杂粮30.5万亩,形成了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如今,很多种植户改变思路,种下了双青豆、黑大豆、马铃薯等多样化作物。
同时,为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垦区每年都推进实施“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种植示范面积。仅前年,示范面积就达193万亩,去年又扩大至1000万亩。如今,垦区的绿色食品种植总面积达3300万亩,29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供给侧改革是块硬骨头,垦区因面积大、人口多,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必须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气扛起改革大旗,把北大荒打造成农业领域航母。”王守聪相信,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167万北大荒人传承时代精神,必将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