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改革开放尽显“上海风度”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佘 颖责任编辑:张颖姝
2018-09-17 13:12

“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199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样描绘他心目中的浦东新区。

28年过去,制度在这里突破,方法在这里创新,纪录在这里改写,经验在这里成型。浦东用上海人特有的国际范儿,敢闯敢试,培育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展现出改革开放的“上海风度”。

最大气优雅的城市,承担起中国对外开放区域战略转移的重任

在中国人心中,上海一直是大气优雅、繁华昌盛的代名词。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上海,却早已不复“东方巴黎”的荣光。

1980年10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列举了上海经济指标在全国的10个第一,但是城市建设却有5个“倒数第一”:城市人口密度之大,为全国之“最”;人均绿化面积仅0.47平方米(像一张《解放日报》那么大)。建筑之密,厂房之挤,道路之狭,绿化之少,均为我国大城市之“最”;上海市区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居住面积为4.3平方米,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户有91.8万多户,占全市户数60%左右,缺房户比重之大,为全国之“最”;上海平均每万辆车一年死亡人数为42.5人,车辆事故为全国大城市之“最”……对上海来说,它急需开辟一个新的城市功能区,建设“新上海”,减压“老上海”。

而此时的中国也面临严峻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国际风云急剧变幻,中国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国际关系等方面遭遇重重困难。当时,世界的目光更多聚焦在深圳等改革开放的特区上。虽然南方边陲的深圳经过10年发展,以年均经济增长26.9%的速度创造了深圳奇迹,但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前景如何,世界依然充满疑虑。中国需要找到更强有力的支撑点,撬动改革开放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发展。这个支点在哪里?邓小平把目光投向了上海,投向了黄浦江之东。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把浦东推向了我国改革发展、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对中国来说,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这意味着,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南向北转移,这又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转移。

可是,当时的浦东没有资源,只有一片空地,怎么吸引全球资本?

最洋派的城市,营造出国际范儿的投资环境

幸运的是,海外资本对上海不陌生。这个中国最洋派的城市,一度遍布着喝咖啡、开派对的老克勒。然而,这份时髦的上海滩印象只属于浦西。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990年5月3日,这个日子可以说是新浦东的诞生日——当天,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在浦东大道141号挂牌。定下这个门牌号,就是因为“浦东开发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个脚印,要实事求是”。在一间只有4张木桌子的办公室里,浦东决定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设计制度,面向全世界打开大门。

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正式设立,拥有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

美国赫克公司就落户在此。赫克中国总经理姚雪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保税区替公司省钱省力。“我们一台机床售价100万元到300万元,都需要完税后再销售,如果公司先垫付税款,每台机器至少要压30万元到100万元,资金压力非常大。而园区采取保税政策,机器只要进来,再直接发走就可以,不占用资金。”更让姚雪满意的是园区有“分批进区、集中报关、先进后核”等政策,帮助企业省了很多力,“要不然机床的上万个零件每次都单独报关,太繁琐了”。

海运直通、外汇自由结算,适合高净值的大型设备,再加上完善的上下游配套,让外高桥保税区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家跨国机床企业入驻,区内95%以上是外资企业,成为全国进口机床厂商集聚度最高的区域。

以外高桥保税区为起点,浦东逐渐发展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板块,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全国第一,海港空港口岸具备世界级枢纽保障能力,跨境资源配置功能持续提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浦东企业的业务也从两头在外的加工销售逐渐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研发、服务、结算中心、融资租赁等知识密集型的业务需要更宽松更便利的贸易环境,对自由贸易区的渴望自然萌芽。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吸引了全球的关注,海外资本期待着能够在浦东获得更宽松的准入门槛。2013年9月30日,上海自贸区公布了18大类190项“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在全国首创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

5年来,这张负面清单不断瘦身,2014版减少到了139项,2015版减少到了122项,2017版减少到95项,2018版仅剩45项。配合负面清单,上海自贸试验区2013年、2014年先后出台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前不久,又出台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25项新措施。

国际化的贸易监管制度和投资管理制度,让浦东成为了全国投资环境最具国际范儿的地区,也为浦东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有2620个项目落地浦东,融资租赁、工程设计、旅行社等行业的扩大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落地企业中涌现出一批首创性项目,包括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游艇设计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等。”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介绍,28年来,浦东累计吸引实到外资789.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10家在浦东设立了机构。

最开放的城市,创新了“敢闯敢试”的放管服措施

从一开始,开发浦东就承担着改革开放“升级版”的重任——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会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浦东开发启动后,如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成为了重点突破口。

1990年12月19日11时,在欧式风格的浦江饭店内,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敲响了开市铜锣,将早已被撤掉的证券交易所重新开张,显示了中国继续对外开放,上海重塑金融中心的决心。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上海的要素市场建设也高潮迭起。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所也一一在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亮相。

资源配置方式高度市场化,要求浦东必须改变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模式,蹚出一条放管服的新路径。

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上海开放包容、“敢闯敢试”的精神,让浦东在推进放管服改革中,有了不走寻常路的勇气。第一次海外招才、第一批聘任制公务员、第一个单独设立的知识产权局、第一个尝试土地实转资金空转的土地开发模式、第一家合作办学项目……28年来,浦东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党的十八大之后,浦东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试问,哪一个政府部门敢单凭企业承诺就准许经营?浦东敢为人先。

2015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将116项行政审批事项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等方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行政许可改为备案管理试点工作是取消审批、改为备案的6项行政许可事项之一。

“你看,这上面的备案文号是‘国妆网备进字(沪)2018000846’,这个‘网’就说明是在浦东通过网络备案的,以前是叫国妆备进字。”欧莱雅公司亚太区产品安全与法规负责人涂春怡拿着一支兰蔻持久粉底棒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以前企业要打印出所有的申报材料、带上产品去北京等待审批,材料得装一个拉杆箱,等三五个月都正常,而现在只要拍摄好产品照片、整理好数据材料,通过网上传输,通常5个工作日就能够完成备案。

“备案时间缩短后,这支粉底棒做到了亚洲首发。”涂春怡说,欧莱雅已经有190个产品完成了备案,加速上市,“今后亚洲首发的化妆品会越来越多”。

在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方面,浦东也率先推行了告知承诺制,企业只要承诺达标,就可获得许可,开门营业。敢这么做的背后,是因为建立了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管理部门两个月内上门核查,如果不达标,就要整改、停业,乃至吊销营业执照,记入黑名单。

2017年底,浦东又以全面覆盖为目标,将548项企业市场准入审批事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范围,进一步减少企业办理证照时间,降低准入成本。

浦东的胆子可不止于此。试问,哪一个政府部门敢承诺不拒绝企业的任何要求?浦东也敢。

在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每个工作窗口都立着一个纸牌:我们的追求——只说YES不说NO。

“我们的窗口无否决权。”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解释,不属于本部门事项的,不设路障设路标,要讲清该去哪个部门办;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单,要告诉企业还差什么材料;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不给否决给路径,要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新零售业态的代表盒马鲜生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盒马鲜生有卖场、餐饮服务,还有网络下单配送,这种综合业态此前企业经营目录里是没有的。”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分局食品药品科科长吴明介绍,面对新模式,浦东没有说“NO”,“经过和企业多次探讨,浦东新区将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同时纳入了盒马鲜生的经营许可证,并首次把互联网功能业态加入食品许可证。”从受理到拿到证件,盒马鲜生仅仅用了3天时间。它的全国第一家门店也在浦东落户,进而遍布全国。浦东甚至还胆大到主动邀请企业来给自己“找茬”——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了“找茬窗口”,企业遇到任何困难、有任何建议,都可以直接向找茬窗口反映。这些企业给政府找的“茬儿”、挑的“刺儿”,都被一一记录,经过大数据汇总分析,分类解决。

房产证明的“刺儿”就是这样被拔掉的。“办理登记注册等业务都需要提供房产证明,过去企业需要到房地产交易中心查询房产信息、盖章,再回来提交。”蒋红军回忆,不少企业就“找茬儿”说,既然资料都在政府部门,能否由部门之间共享数据,不要让企业来回跑腿。

按照“找茬窗口”反馈的意见,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与浦东房地产交易中心沟通协商后,将浦东的房产信息全部纳入服务中心数据库,企业办理涉及房产的相关业务时,只要报出地址就可以直接完成审批。

让企业来找茬,倒逼了政府服务效率的提升。从房产信息开始,浦东新区已与13个部门、70个事项共享了5246个办理件。同时,浦东实行“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发证”的综合审批服务模式,原来需要分别在99个窗口、16个审批部门之间办理的129个审批事项,转为在1个窗口综合办理。这些措施,把浦东新区的企业审批实际办理时间压缩到3.3个工作日,比规定时限22个工作日压缩了85%。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浦东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成立至今,浦东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开发之初1993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938亿元,增长了357倍,见证了中国经济一路上扬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阵地,浦东累计有127个创新事项以及“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全市复制推广,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要求,进一步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8年,上海自贸区即将迎来5周岁生日,浦东全面深化改革又将迈上新的征程。一直在地球仪边思考问题的浦东,早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一张名片、一段传奇。未来,这个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还将继续承担使命,在黄浦江畔续写浪奔浪流,向全世界展现大气优雅、接轨国际、敢闯敢试的“上海风度”!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