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有感:厚积薄发 古质今妍

来源:中国文艺报作者:张维忠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08-25 14:11

《厚积薄发 古质今妍》

——参加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有感

我参加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是军队和北京书协分别推荐的,且有幸参展。年初,《中国艺术报》记者来采访我,并以《十年历练、十年沉淀》为题报道了我参加这次兰亭奖的情况,文中曾写到“前十年他把精力傾注在参加全国全军的书法大赛,是一名“运动员”;后十年他主要是积累授课和书法评审,是一名“教员”和“裁判员”,而这次要由“裁判员”改当“运动员”,从身心上对他都是个考验”。应该说,这位记者准确地捕捉了我此次参赛时的心境。从2008年首届全国册页书法展获奖后,我已10年没有主动参加过全国性书法大赛,这次刚接到参赛邀请时,我心里是有些犹豫的:一个是因曾获过第二届“兰亭奖”一等奖,担心这次表现不佳;另一个,因长时间没有参加比赛,创作能力必然会有所退化。而且,参加这么重要的比赛,对于已近“中岁”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高难挑战。但是,一方面是为了不辜负推荐单位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人生就像时钟,到了子夜就要“从零开始”。不敢归零的人生,就像一只越攥越紧的手掌,里面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只有勇于“归零”,才会有新的周期,才可能创造新的辉煌。这次参赛,就是我一次“归零”的绝佳契机。正因如此,我应允参赛。通过参赛找回了当年参赛时那种忘我的状态,再一次激发了创作灵感和激情,虽然这次没有拿到奖,但自己觉得书艺的“技”和“道”都有较大进步,对未来书法道路的走向有更新更深的思考,不虚此举。

这届“兰亭奖”的参赛规则和以往有所不同,要求参赛者投3件作品,其中两幅作品创作的年代不限,有一幅作品必须是近三年创作的。我翻出了前些年的作品,大都不太满意,所以,这次投出的作品都是我近三年来创作的。我一直钟情于魏碑墓志的研习,在《张猛龙碑》、《崔敬邕墓志》、《元略墓志》等碑帖上用功较勤,过去以魏楷书参赛获奖入展较多。但我想,获奖入展于我而言并非主要目标,此次参赛更为重要的是突破自我,同时以书学上的新悟与同仁交流切磋,共同提高。近些年,我努力探索碑帖结合之路,以魏碑为基础,浸淫于二王、杨疑式以及明清小草书,创作理念和书写技法上皆有新得。这次投稿作品以中、小楷书为主,采用册页、大中堂和条幅三种形式,追求作品形式变化,多维折射创作思路和能力,所投3幅作品的综合“表现”能在高手如林的“塔尖上”大赛中胜出,说明自己创作路子是对的。通过多年来的创作实践,感到以下“四要”在创作中不可或缺:

创作要备于笔先。书法创作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劳动,佳作的产生常常看似偶然为之,实则背后离不开书者的长期酝酿和诸般要素共同作用的因缘际会。特别是参加大赛,严肃的创造态度必不可少。精心严密的各方面准备工作,则是创作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第一个准备,放眼当下书坛的审美取向和创作方向。回顾中国书法历史,晋韵、唐法、宋意,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烙印,不时代有着不同的书法主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的艺术性已经代替了古代书法的实用性,当下,日益纯粹的书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课题?我们该如何去做?我想,书法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一个兴盛时期,无论是对传统书法的理解,还是对创新理念和方式的拓展,都有一个符合书法发展规律的解答,那就是正本清源,回归书法的本体。此话好讲,要做好却不易。近些年中国书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了强化作品的本真性,从作品的尺寸、纸张颜色、作品的拼接等方面入手,在比赛规则中都作出明确要求,对创作导向进行引导,中国书协主办的大赛就是我们创作的“风向标”,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任情恣性进行艺术创作,否则会“跑偏”。

第二个准备,与古人“对话”。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讲传承的,因此,研习书法一定要深入古代精典碑帖之中,创作的作品才会有古味,或碑味、帖味。如何做到这点?我觉得根本在于平时积累,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循环往复,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特别是参赛前,不防拿出一段时间有针对性地临摹相关碑帖,古味自然会沁入创作之中。

第三个准备,构想形式与内容。创作一幅什么形式的作品,用多大的纸张,用什么字体来书写,等等,这都是创作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一次比赛中投多幅作品,更有必要。书写内容其实和形式是紧密关联的,比如,写册页应该是多字的内容,且字号不宜过大;创作小楷也应该是字数多的内容,否则难以形成小楷之气象。可根据展览主题确定书写内容,如果把古代诗词歌赋作为书写对象,一定要考虑参考书籍版本的权威性,因为其直接影响到书写内容的准确性,这也是广大书家书写古代诗文时感到困惑的事情。去年,中国书协举办的“民族脊梁—书法大展”(属于国家重大体裁展览),对创作要求很严苛,书写的内容、每个字的写法和简繁等都必须规范准确,因而,在创作前大家就象准备一个重要书法大赛一样做足功课,以免出现硬伤,参展作者都觉得是一次很好的“严谨创作态度”的教育。其实,做好这点也是当好书家的基本要求。

第四个准备,筹备好“硬件”。主要指“文房四宝”,这里我重点讲一讲纸和墨。如今书写材料十分丰富,宣纸品牌成千上万,不同材质的宣纸琳琅满目,如,泥金、泥银、粉腊笺、皮纸、草底纸,还有生宣、夹宣、熟宣等等,在这些纸上用什么墨能出好的效果?这都值得去尝试、去研究。通过实践,我觉得在泥金泥银纸上书写尽量不要用胶性太大的墨汁和宿墨,用胶性比较适中的墨汗为佳,如,中华墨汁,玄宗墨汁。

第五个准备,调控好身心。创作状态与身体和心理状态戚戚相关。蔡邕《笔论》语“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其核心要义就是书家在创作前要把情绪调整好,把心静下来,把杂念放下来,把精力充沛起来,特别是对创作小楷和檗窠巨作尤为必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