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标准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全军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中心政委 徐堃
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强化思想和战略引领,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各地区各部门落地生根,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取得实效。电磁频谱管理领域的军民融合实践告诉我们,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务必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推进各地区各部门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凡事都设有标准,没达到标准,中间这距离就是问题所在。比如3000米跑步,军事训练大纲有标准,没达到这个标准就是问题。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国家主导、注重融合共享、发挥市场作用、深化改革创新。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实践过程中,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之间的距离,就是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巨大空间。那种自觉不自觉的“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愿意融别人、不愿意被人融”“我的地盘我做主”等不良倾向,就是亟待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
2015年12月,我参加工信部5G培训班,在英国学习期间,专门到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瞻仰了马克思墓。墓碑上刻了两行文字,第二行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照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的实践,我们真切感到,军民融合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有时候理论上认识清楚了,实践中做的未必佳。
如何对待问题?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这样的认知框架:一是问题客观存在,不可回避;二是问题可以发现,不必焦虑;三是问题可以解决,不用担心。军民融合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出现问题和偏差,很正常;容忍问题和偏差,不应该;解决问题和偏差,要有科学合理的办法。
问题的解决不靠一厢情愿,而有规律可循。所谓水到渠成,一定要在“蓄水”和“修渠”上下足功夫。前段时间,看到关于空军装备部战机修理领域的军民融合,从“开闸放水”引入百余家优势民企,到“疏渠导流”解决好“民参军”的后续问题,就给人许多有益启示。
在军事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激荡中应运而生的我军第一支电磁频谱预备役部队,为什么能够把行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国防实力,朝着“把行业第一建成全军一流”的目标奋进?8年实践8年探索,回望来路,就是得益于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现实问题。与现役、预备役官兵交流,大家不约而同地概括出了“四个依靠”:依靠政策规定和法律法规,依靠各级组织,依靠个人忠诚与担当,依靠集体智慧。
融合路上,困难多多,一位老领导的话,我永远记得:多留财富,少留包袱;多留风范,少留遗憾;多留经验,少留缺陷。融合路上,挑战常在,我个人的座右铭则是:问题永远在,对待不例外,解决莫图快,彻底是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