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预备役部队,如何在电磁空间中犁剑交响?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徐堃 徐波 赵杨 宋卿责任编辑:杨帆
2018-08-18 01:27

2.从越洋电话牵挂到预编延伸补缺

以大观小的协同化全局观

提起时常接到的一个越洋电话,中心官兵无不为之感动。这电话是中心原第一政委、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谢飞波打来的。多次执行任务他都到场指挥,有时在国外出差还要打电话详细询问部队建设情况,及时提出意见建议。

8年前,这支新型部队组建之初,中心党委就明确了“成系统吸纳优质资源、成建制形成新型作战能力”的军民融合建设思路。在部队上级首长机关和工信部大力支持下,接连拿出管用的几招。

突出行业特点健全组织,组建全军第一个常态化运行的军地“合成式”党委班子,工业和信息化部一位副部长具体负责。按照创新模式进行预备役编组,严把条件程序考核关,集中编入各地固定台站人员。及时延伸编入频管研究机构和设备制造企业,做好装备维护保障。

“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演用频保障任务,是预备役部队第一次参加中外联合演习。参演部队多,用频装备多,电磁环境极为复杂。中心官兵以过硬本领圆满完成任务后,从中得到深刻教益:不是有了人和装备,就一定形成了战斗力,实战磨砺不可或缺。

立足行业,不限于行业;胸中有丘壑,脚下路自宽。抓住协同做文章,中心与工信部有关司局、相关省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强化沟通,对行业资源统一调配利用;适应特殊编成模式,对人员、装备快速动员和应急指挥流程作出科学规范。

3.从解决装备难题到迎接重塑考验

扬长补短的高质量发展观

“这支部队最拿手的是什么?”每当有军地领导前来考察,如此这般询问时,中心领导常常用另外一种方式回答:“我们还是先向首长汇报一下部队的短板和急需的建设资源吧!”

看清看准短处,才好弥补短板。

这两年,中心面临一大难题、一大考验。

一大难题:预征装备技术性能优越,野战环境适应能力却不强。

一大考验:部队上下级关系和指挥体制顺畅高效,却面临军改大考。

难题和考验面前,中心官兵思想高度统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迎难而上,迎接考验,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

面对装备难题,在军地共同支持下,中心把各种预征装备拉进大漠戈壁、草原山区,高温酷暑、冰天雪地,在各种复杂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机动检验,“娇气”的披挂防护“壳”,零散的集成化、易暴露的穿上伪装衣。中心还与有关研究所和设备生产厂家融合共享,建立随队抢修保障机制,确保了装备使用万无一失。

迎接重塑考验,中心不等不靠,积极争取上级在重大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在赋予任务上优先安排,在保障措施上加大投入,确保部队建设按照一张蓝图有序推进。

今年初,根据上级命令,中心职能使命由保障向作战转变的要求,规划引领迅速制订完善未来发展五年规划,建成了全军唯一的军民融合电磁频谱管控指挥综合系统。

4.从行业第一向全军一流迈进

自我革命的实战化胜战观

从成立之初70平方米的两间房大的临时办公室,到后来拥有7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再到现在拥有7亩地的独立小院,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一步步发展壮大。每当有一些行业来参观见学,许多人往往为中心8年来的巨变而赞叹不已。

更让中心领导引以为自豪的,却是这支新型部队的战斗力:不经战时动员、不经临战训练即可成军。

一位上级领导说,所有这些都得益于中心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确立了自我革命的实战化胜战观。

中心朝着“把行业第一建成全军一流”的目标奋进,锐意进取,争当新型作战力量转型尖兵。

中心编入的预备役人员都是公务员,是国家电磁频谱管理领域的专家和骨干,不缺知识和技术,缺少的是军人的力量和血性。怎样把“软肋”练成“硬骨”?中心依托有关军事院校,每年举办军事集训班,与现役部队挂钩联训,预任领导从参谋业务学起,工程师从当战士练起,培养基本军事素质,叫响“无论博士、硕士,穿上军装先要当好战士”的口号。

“在未来,中心不能仅在国家无线电行业系统内发展,而应实现一体化、融合化,支援服务向三军拓展。”而今,中心在专业领域,正在向网络安全、应急通信保障等领域拓展;编组上,由从前的地域编组向行业和地域相结合交叉编组的方向发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