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万众创新的涓涓细流,搅活那一潭‘死水’”
在明亮的车间里,笔者见到了一身工服的马辉。此时创新项目分享会正在准备半年成果发布,他组建的筹备组已经奋战了几个昼夜。
看着满头大汗的马辉,笔者问他:“这么拼,为了什么?”
“以前我们的创新环境就是一潭‘死水’。”说着,马辉便讲起了一段难忘的往事——
那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马辉带领机组维修成员在外场做飞机起飞检测准备。各项工作已经完成,但是飞机状态标识纸还没有撕掉。
凛冽的寒风中,机组长宋清玮举起被冻僵的双手,费力地擦拭着残余的胶迹。擦了足足半个小时,飞机机头上仍然留下了两条黑色的印记。
这两条黑色印记不仅留在了飞机上,也留在马辉的心里。手挨冻可以克服,但每次要花这么长时间擦拭印记,影响工作效率,擦不掉的印记直接影响到战机形象。
马辉回到办公室一问才知道,原来飞机状态标识纸从使用到现在,整整8年时间,这个问题就没人解决过。
一个显而易见的小问题,却没人想到去解决,这是为什么?
马辉惊讶之余进行了一项小调查。他发现单位的职工对创新并不“感冒”,大部分人认为“创新离自己太遥远,伸不上手”;有人觉得“创新不创新,赚钱都一样,何必自讨苦吃”;也有人感到“有时会有创新的想法,但怕冒尖出丑,费力不讨好”。
马辉明白,小问题不解决,积少成多就会演变成大问题、大隐患。
解决问题的关键,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基层创客。厂里人才梯队合理,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职工,又有理论扎实、思想活跃的年轻大学生,只要正确引导,想搞创新并不难。他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搞一个创新项目分享会,给人才搭建一个平台,培养创新的土壤,用万众创新的涓涓细流,把原来的一潭“死水”给搅活。
说干就干。马辉组织第一次项目分享会时,有些闻讯而来的职工不明就里,还带着教育笔记本。
马辉第一个登上讲台,抛出了他的第一个问题:飞机状态标识纸的问题怎么解决?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天午休时的活动室没有了平时打手游的喧嚣声,大家讨论起这个问题。有人说用酒精擦,有人说用退漆液擦,也有人说用专业的除胶剂……活动室一时间“炸了锅”。
不到1天的时间,大家就给了马辉一个完美的方案——将原来的纸质状态标识改为新式塑料纸,第一个提出设想的职工甚至做了一个缩小版的样品。新式塑料纸撕起来很方便,而且无胶迹残留。
大家解决问题的速度让马辉吃惊不已:存在8年的问题1天时间就搞定了。
当拿出样品的职工乐滋滋站在台上分享自己的成果时,马辉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除了引导,他们更需要氛围和舞台。
马辉期待创新项目分享会能够达到3种效果——拉近职工与创新的距离、提高职工创新的获得感、鼓励大众创新的百花齐放。
除此之外,马辉还想通过创新打造一个让大家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毕竟厂里这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新人,在工作中有很多创新好点子。”马辉说。
参加过创新项目的新人李瀚告诉笔者:“有了这个分享会,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不怕说错了丢脸,就怕没有能够畅所欲言、讨论展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