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猛,“跨界兵王”演绎全能战士
“安全路线”项目比赛中,参赛官兵操作桥车,展开桥跨。袁 凯摄
8月6日,“晴空”防空导弹兵综合赛,由新疆军区某师抽选组建的中国参赛队压轴出场,他们凭借精湛的驾驶技艺、过400米障碍的灵巧身手、精准的自动步枪射击以及利用肩扛式防空导弹完美解决空中来袭目标,赢得全场喝彩。
“你驾驶装甲车几年了?”记者问一名“晴空”项目参赛队员。
“3个月。”驾驶员杨卫江的回答把记者后续想要问的问题一股脑全赶了回去。杨卫江接着补充道:“我是汽车驾驶员,备赛前从没开过装甲车,今年4月13日正式开始学习的。”
令记者没想到的是,不仅杨卫江是临时“兼职”,“晴空”项目中其他4位表现惊艳的参赛队员同样都是“跨界”——分队指挥员邵周权,原是35毫米高炮班班长;主射手景吴彦原是57毫米高炮班班长;射手王凯原是步兵指挥班班长;高射机枪手黄文津原是警侦连战士。
他们均来自新疆军区某师。该师每年都会开展“千人百项”比武竞赛,杨卫江等5人便是其中涌现出的“兵王”,为参加国际军事比赛,被临时抽调出来。短短几个月的备赛之旅,杨卫江和战友要完成导弹射击、装甲车越障、400米障碍、自动步枪射击、手榴弹投掷等课目。最终,他们在“晴空”项目的总积分远超第二名。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
赛前,记者有幸来到参赛队员的营房,进去时,黄文津在擦拭保养高射机枪,景吴彦在对着电风扇吹被汗水打湿的衣服,邵周权在扛着训练导弹反复练击发动作。
记者不忍心打破这种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便悄悄在床边坐了下来。看着邵周权脸上的汗水簌簌落下,记者不由得从他手中接过导弹模拟器。他松手的一瞬间,记者打了个哆嗦:“怎么那么重?”“里面灌满了水泥,为了增加稳定性,强化肌肉记忆。”邵周权不以为然地随口说道。不一会儿,教练员进来,队员围成一圈,通过录像和各种数据分析,讨论着当天的训练。他们全神贯注的神情不是备赛,而是备战。
像杨卫江这样的临时“兼职”参赛队员并非少数。在“苏沃洛夫突击”项目中,我军指定一个装甲团参赛,这与各参赛国大范围选拔队员的情形反差较大。我军4个车组12名队员平均年龄不足24岁,仅有2人参加过去年该项目的比赛。队员中甚至还有一名19岁的上等兵,担任的是步战车3大专业中培养周期较长的炮长。
“安全路线”项目的中国参赛队由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的工兵营组建,21名参赛队员中,仅有4人曾接触过“安全路线”比赛项目相关课目,大部分人对比赛课目较为陌生,都是以“新兵”身份去适应、探索和创新。
该项目中国参赛队领队守海兵告诉记者,俄罗斯参赛队中,有4人曾上过战场,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专业素质是经过实战检验的。“他们过硬的军事素质虽给大家带来不小压力,但我们平时的训练也是瞄准实战出发的,经过这么久摔打磨砺,与他们同台竞技,是对我们训练水平的最好检验。”
比赛的输赢从来不是目的,国际军事比赛是部队接触战场的有效途径,为的是增进各国军队间交流,通过实战化赛场,让参赛队员汲取作战经验,打破陈旧技战术思维,跟上瞬息万变的战场步伐,培养实战化人才。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参赛队员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