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价值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郝永平 杜敏责任编辑:王俊
2018-08-09 09:43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滔滔不息。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这场伟大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回顾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历经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挑战,只有深入总结和发掘40年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和世界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继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切入点——

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中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改革开放是一场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全局性、整体性变革,其切入点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是竭力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弊端,旨在破旧立新,构建起新的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调动起全体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曾说过:“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日起,我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无不突破着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人们在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下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盛行抑制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推行,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广大农民重拾生产热情。在城市,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僵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经营毫无生机,丧失了活力,也严重妨碍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后,通过以推进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等举措,激发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动力,促进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不断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调动起全体社会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长期困扰老百姓的商品短缺问题,中央开始进行价格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各类产品定价,这也带来了供求市场的繁荣。同时,传统的财税制度限制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中央获得的税收也难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分税制改革逐步推开,不仅增加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也推动着各项改革措施在地方的施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党中央从加强和改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入手,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通过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废除职务终身制等措施,坚决破除抑制社会创造活力的落后的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项工作都比以往面临着更加艰难、更加错综复杂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困难和挑战,加快推进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陆续出台一大批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推出数千项具体改革措施,确立改革主体框架,着力补齐各项体制机制短板,紧紧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同时,给予所有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充足的成长空间,积极营造科学健康的市场机制环境,不断加快税收、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动力,强力打通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的最后一公里。改革开放不断破除阻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健全和完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极大地激发出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释放出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动力,也给予了每一个中国人努力创造财富的机遇,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主攻点——

在选择市场化改革方向中提高财富创造效率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伟大变革,既要先行先试,也要蹄疾步稳;既要“摸着石头过河”,也要强化顶层设计;既要大胆探索,敢闯敢干,更要始终把握好正确科学的改革主攻点。在这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选择和开启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创造性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真正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追溯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源头,我们会发现,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在经济活动中的引入,是实现中国40年经济腾飞的重要“密码”。而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最勇敢、最独特、最具智慧的创造。

曾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单纯的计划带不来效率,也满足不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生活需要。经过艰辛探索,1984年10月,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一个有关市场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表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开始确立。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阐明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向那些对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存有怀疑的人做出了郑重的回答,稳定了大局,稳固了人心。同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全面提速。随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各类创造财富的要素在市场经济的培育下充分涌流。回望40年的改革历程,由“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到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经济的重要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与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实现了国民经济高效率的增长,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既解决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质匮乏的问题,又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回顾40年的改革开放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财富创造的效率。截至2017年底,中国GDP总量已超过82.7万亿,是1978年3678.7亿元的200多倍,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9660元,是1978年人均GDP385元的150多倍。当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在保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已进入新常态,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从总体上说,无论是发展效率的提高,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都是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关联点——

在破除自我封闭状态中融入并引领全球治理

近代以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带来的耻辱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而中国也在寻求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屡屡遭遇挫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后来犯了较为严重的“左”倾错误;除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交往外,与整个西方世界处于隔离状态,整个国家和社会几乎处于封闭或半封闭。

可以说,在经历百余年的斗争、探索和徘徊之后,中国共产党做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终于为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历史关联点,提供了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历史性机遇。在对外开放初期,我们的主要目标在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吸引和利用外资,并以沿海地区为先锋,创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通过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打破了我国经济多年的封闭半封闭状态。而我国的对外开放也以此为契机逐步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从沿海逐步深入内地,从东部逐步走向西部,最终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从主动融入和适应全球化规则,找到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框架下参与全球生产与贸易分工的接口,并开始逐步转向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世界贸易大国地位不断巩固,至今已连续八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决定国际贸易竞争诸如石油消费影响力、外汇储备、中产规模、工业制造及新兴电子商务平台等要素中,中国力量已经初具规模。据海关总署统计,截至2017年,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0位跃升至第1位,占全球进出口比重由1978年的0.77%提升到10%,中国外贸总额更是达到了41045亿美元,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不断提升,正在稳步迈向全球产品价值链中高端和贸易强国行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因此,中国不仅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更通过改革开放对世界产生着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发展机遇,吸纳了充裕的资金,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宝贵的管理经验,吸引了众多国际化人才,而且使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与世界各国加强了合作交往,提升了中国发展的无限潜力与强大的后发优势,实现了中国与全世界的合作共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经过40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正在通过对外开放逐步实现由融入世界走向引领全球治理,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截至2017年底,中国企业已在有关国家建设75个境外贸易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1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2万个就业岗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更是达到近三分之一。中国广泛参与了许多重要国际合作,如中阿合作论坛、中拉论坛、中东欧“16+1合作”等,进一步加深与多边和双边国家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并在其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通过主持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工商论坛等,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重要地位,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很多场合发表重要演讲,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和领袖风范,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向世界提供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制胜点——

在加强党的领导中推动中国走向强盛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中国政治舞台上的许多重要力量都尝试过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但都失败了。只有当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革命之时,才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建立了新中国。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最不可撼动的领导核心。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极为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根本不可能顺利推进。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正是唯一能够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的领导力量。而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始终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也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制胜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领导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其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基本原则,因此就牢牢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的旗帜问题和领导核心这个根本的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吸取国内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立足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进行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正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才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各项改革才能得到统筹协调、蹄疾步稳地推进,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才被真正激发,从而推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的鲜明主题,坚定不移坚持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开创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推动中国走向强起来提供了强大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不仅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国、文化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强国理念和目标,而且部署了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绘就了强国时间表和路线图,开启了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下,只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作者郝永平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敏系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室副主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