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陈雷合影。资料片
前言 7月21日,东北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因病逝世,终年95岁。她的人生是一部传奇:她13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身经百战,多次孤身奋战于林海雪原,英勇抗击日寇,为祖国奉献了青春、热血和忠诚;抗日战争胜利后,她为宣传东北抗联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敏同志提出了关于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光辉历史由八年改为十四年并纳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建议被采纳。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李敏的“身边人”,听他们讲述李敏的峥嵘岁月和美好往事。
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于秋月追忆李敏:择一事 终一生
李敏生前与于秋月合影。
6月3日,李敏将自己的照片赠予于秋月。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7月21日,一个平常的周末。习惯早起的于秋月如往常一样在家中晨读,手机短消息提示音响了,朋友发来一则消息,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当“李敏阿姨病逝”几个字跳进于秋月眼中时,她愣住了,泪水顷刻而下,不能自已,脑海中重复着和老人家三年来一幕幕的过往……
22日晚,按照约定好的时间,于秋月一袭黑裙出现在记者面前接受采访,讲述了她和李敏相处的点滴过往。“上午去了趟李敏妈妈家里,看看我能帮点什么忙。”说话时,于秋月的眼角有泪痕。
李敏的去世对于秋月来说有些突然。“李敏妈妈在去北京录制《等着你》节目之前,我买了一些她喜欢吃的老鼎丰糕点和俄罗斯的糖送去,她拿出一张当年穿军装拍的第一张照片要送给我。那天,她一直拉着我的手和我聊天,说自己的心愿已经完成了一半。”从2002年开始,十多年来,李敏推动把“抗战十四年”正式写入教科书。
“李敏妈妈”是于秋月对老人的专属称呼,相识的这三年里,每次去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鞍山街的那座房子里拜访,于秋月都会在刚一进院门时就唤道,“李敏妈妈,我来看你了!”而李敏则会站在院子里的那棵“老鸹眼子”树下,微笑着等她过来。
“第一次去李敏妈妈家中拜访,既紧张又兴奋,老人会站在院子里等着我们,笑容满面,就像见到家里人一样感到亲切。”这是一段让于秋月回忆起来仍然动情的记忆。2015年的冬季,她跟随所在的志愿者团队去李敏家中拜访慰问,听着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述抗联故事,不知不觉中,原定半个小时的拜访变成了三个小时。“告别时,她示意秘书拿出两套《风雪征程》回忆录,又问了我的名字。然后端坐在茶几旁,拿起钢笔认认真真地写上赠言,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感动。”也是在这次拜访后,于秋月根据李敏的讲述,整理出《我心中的抗联英雄——死里逃生的小李敏》一文,刊登在《哈尔滨党史》期刊上,又被几家网站同时转载。
于秋月就读的老年大学的同学们看到她在朋友圈中分享的关于李敏的故事时,纷纷提出要去看看老人。“那次看望有20多人,老人和我们一起包饺子,那顿饭吃得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老人吃了十多个饺子。饭后还挽留我们,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聊了5个多小时,讲述波澜壮阔的抗联故事。”事后,于秋月从李敏的秘书口中得知,其实老人饭量很小,平时一顿也就能吃三四个饺子,那天看到这么多人来家里,她高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拜访后,于秋月的编剧朋友白长海根据李敏的故事改编了四幕音乐剧《抗联少年》。
日久经年,不常相伴却相知。于秋月写了很多关于东北抗联的文章,这些作品的灵感源泉都来自于李敏。她曾细细地品读李敏的回忆录,也曾在一年四季里无数次走进李敏居住的小院,听李敏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如果说在写作之初,于秋月还带着旁观者的态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和眼前这位抗联女兵,那么,随着交往的加深,她们之间彼此更加信任和了解,“如一位慈祥的妈妈述说生活的点滴,而在点滴中,慢慢在我心中树立起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精神、有追求、有深情的可敬老人。”
择一事,而终一生。在人们的印象中,李敏总是一身抗联戎装,无论在城市还是山林中,总让人们听到抗联的歌声,让这支苦战十四年的英雄部队,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即便是九十余岁,她仍然不遗余力、呕心沥血地宣传抗联精神,弘扬革命传统。
“她是一位在宣传东北抗联历史上毫无私心杂念的人,活得坦荡荡,为东北抗联而活着。”于秋月告诉记者,李敏对自己讲述抗联故事时,总觉得老人的目光有种穿透时空的感觉——在战火中吃老鼠肉和乌拉草;身怀绝技能跳伞、发电报、武装泅渡;在监狱里几乎爬着回家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再艰苦的记忆,在这位抗联老战士的回忆中,都仿佛有无悔的青春在跳动。
于秋月写的每一篇关于东北抗联的文章,李敏都十分关注。《让抗联薪火代代相传——记抗联老战士李敏阿姨近事》一文刊登在7月18日的报纸上,而那几天李敏已经在ICU待观察,工作人员把这张报纸递到她手里,她的脸上露出温暖的微笑。工作人员对于秋月说,“老人很欣慰。”
“她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记住东北抗联这段历史;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抗联官兵们有着英勇不屈的精神和顽强作战的斗志;她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够把抗联精神永远传承下去。”于秋月动情地说。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岁月如何变迁,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依然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记者孙佳薇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