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形成合力,推动绿富同兴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吴勇 张枨 寇江泽责任编辑:杨红
2018-08-07 11:04

企业产业化投资,治沙成为可持续的事业

还是那个李布和,现在的身份是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在外闯荡、事业有成的他回到家乡。当时,正值市里大力开展林业产业经济建设,先后有多家企业开始转型,走上生态建设之路。李布和想到,展旦召苏木紧邻响沙湾旅游景区,沙漠旅游资源是一张现成的名片,合理利用沙漠资源发展旅游肯定是一条好路子。凭借旅游收入,进一步反哺生态建设,能实现“旅游+生态”的良性循环。

2007年,李布和兄弟三人承包下银肯塔拉7万亩沙地,踏上治沙植绿征程。12年累计投入近4亿元,原本寸草不生的银肯塔拉,绿洲扩展至4万亩,沙漠景区人气持续高涨。

黄沙依旧,但被沙障和植被锁住的沙丘已无法发威,游客可以安心享受沙漠游的乐趣。如今,银肯塔拉沙漠绿洲自然生态旅游区在旺季时,每天游客接待量超过3000人次。

达拉特旗的风水梁,曾是一片沙海,没有人家。2005年,东达集团在此建了一座扶贫小镇,为农牧民免费提供住房、獭兔饲舍,订单回收出栏獭兔。农牧民不承担经营风险,还可以将土地租给企业,种植沙柳等沙生植物。

2010年,因病致贫的盐店村村民徐锁小也来到风水梁,养殖了2000只獭兔,再给企业打点零工,现在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他家撂荒的土地也由企业承包,种满了沙柳、沙蒿、杨柴等植物。

东达集团董事长赵永亮介绍,沙漠上长出的沙柳嫩枝是上好的牛羊兔饲料,粗枝干是造纸和生产刨花板的上等原料,兔皮、兔肉等进行深加工,变为服装、食品,形成一个产业链。通过这一链条,沙漠变绿,企业获利,农牧民增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有了。

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是土生土长的杭锦旗人。1988年,他到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盐场当场长。那时风沙肆虐,不治沙,风沙就会吞噬盐湖和企业。他决定从每吨盐的收益中拿出5元钱来治沙。这一治,就是30年。

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治沙的投资模式是“公益与产业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30年里,亿利集团公益性投资33亿元,产业性投资380亿元,获得政府补贴7900万元。回过头看,第一个十年纯属“输血”,就是从主业利润中每年拿出10%—20%来治沙;第二个十年是“输血+造血”;第三个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完全是“造血”,走上了“治理效果经得起看,经济账经得起算”的良性循环道路。

回顾30年治沙历程,王文彪感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亿利库布其治沙面积相当于此前20年治理面积的总和。库布其治沙30年取得了343项治沙科技创新成果,有290多项都是这几年取得的。库布其今天蓬勃发展的重大生态产业项目,都是这几年上马的。库布其防沙治沙经验走进南疆沙漠、青藏高原、西部沙区,走进‘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都是这几年实现的。”

亿利在生态改善基础上,形成了“1+6”立体循环生态产业体系,绿化了一片片沙漠,培育了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等六大产业。产业蓬勃发展,义利平衡兼顾。亿利集团每年整个沙漠产业销售收入有100多亿元,主要来自医药、旅游、光伏、工业、肥料、饲料等,利润在8%到10%。

除了亿利、东达,沙漠生态产业还有伊泰百万亩碳汇林工程、绿远梭梭嫁接肉苁蓉、天骄沙棘饮料、高原杏仁露、源丰生物质热电、同圆工业治沙项目、响沙集团的5A级旅游景区……在中央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各项支持性政策引导下,各类企业进行产业化投资,积极参与规模化治沙,科学开发林沙资源,带动库布其沙区从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