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4800多米的边防某团詹娘舍哨所,一条索道运输线引起记者的浓厚兴趣。这条地方单位为部队建设的索道,横跨高山峡谷,在战士们的眼中,是名副其实的“空中丝路”,它不仅给边防哨所送来了新鲜食品蔬菜和生活日用品,更带来了战斗力的有效提升。这种感受得到的变化,正在一线基层悄然发生,也是西藏临边一线基础设施建设借力军民融合的一个缩影。
边疆民族地区军民融合走向精准发力
——来自西藏军区的调查报告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中国国防报记者 方帅 丛嘉
1.在雪域高原,补给就像战斗
索道开启那扇虚掩的窗
在海拔4800多米的边防某团詹娘舍哨所,一条索道运输线引起记者的浓厚兴趣。
修建索道前,哨所物资运输全靠人背肩扛,战士们许多精力耗在了“愁吃穿”上;索道修好后,战士们的肩膀解放了,更多地扛起了强边固边兴边的主业担当。
这条地方单位为部队建设的索道,横跨高山峡谷,在战士们的眼中,是名副其实的“空中丝路”,它不仅给边防哨所送来了新鲜食品蔬菜和生活日用品,更带来了战斗力的有效提升。
这种感受得到的变化,正在一线基层悄然发生,也是西藏临边一线基础设施建设借力军民融合的一个缩影。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介绍,“近年来,在临边一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军地双方经过共同协商和论证,解决了以往存在的公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军地双方重复规划、重复建设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在雪域高原,‘补给就像战斗’。西藏解放之初,驻藏部队大约三分之一的兵力要用于后勤保障”,西藏军区保障部部长张文龙介绍,尽管军区保障部汽车部队常年奔波在运输路上,但有时候运力仍然是捉襟见肘。平时尚且如此,战时自然更不必说。
茫茫雪域边关,大多荒无人烟。西藏军区巡逻守护长达3000多公里的漫长边境线,有的地方驱车百余公里看不到一个人。边疆民族地区军民融合路在何方?军区党委常委一班人反复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深感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军民融合,那扇虚掩的窗正在打开:把边疆民族地区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不断谱写民族区域自治新篇章,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就是一场难得的历史机遇,西藏军区作为驻军部队和地方党委军事部、自治区政府兵役机关的三重身份,决定了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一特殊地域的军民融合搞得更加扎实深入。
2.部队是打仗的,不是买菜的
从涨到稳的物价“随军”
“后勤保障的巨大压力,牵扯了基层部队太多精力。”
发感慨的是西藏军区边防某团政委陈晓军。他告诉记者,全团所需蔬菜、水果等后勤物资,很多需要前往拉萨、山南等地购买。“交通不便,从我们团所在的山南错那县出发,往返一次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而买菜、运输、验收每年光人力就需要近5000人次。”
“部队是打仗的,不是买菜的”,有人调侃部队成了“买菜大军”。也正是这种“买菜难”,激发了部队向军民融合寻求保障力的变革。
西藏军区保障部向地方企业“招手”。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齐扎拉了解西藏军民融合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后,当即批示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并指示以拉萨市城关区净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的数家企业、单位,与西藏军区尽快对接军民融合相关事宜。地方的支持,为提升西藏部队后勤保障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融合效果很快显现出来:截至目前,西藏军区保障部通过地方企业向部队配送的各类产品已经达560余种,初步实现一键式下单、上门式服务、个性化定制、精确化保障,军需物资运输配送效率显著提升。
以前当地有句老话,“部队走到哪,物价涨到哪”。直达配送业务推广后,现在是“哪里有部队,哪里物价就稳定”。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在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生活成本,再也不愁部队过境了。除了瓜果蔬菜,战备、训练中消耗用品配送,也在军民融合实践中推广开来。
有人说,部队“买菜难”“加油难”的现实困境,倒逼出破除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传统思维,催生出实招、见实效的变革,推动了军民融合向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