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重庆战斗生涯:为找水挖出“红军井”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俞荣新责任编辑:任爽
2018-04-04 09:33

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大村召开会议,决定放弃恢复湘鄂边根据地,赞同贺龙向渝东南的酉、秀、黔、彭地区发展,创造湘鄂川黔边新苏区的主张,并制定了首先占领黔江的军事部署。12月22日,红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的领导下从湖北咸丰向黔江进发,次日攻占黔江县城。红三军入城后,一面派出小分队继续扫荡逃散之敌,一面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及红军的性质任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粉碎了敌人的谣言,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红三军的严明纪律深得黔江广大群众的爱戴,他们也尽力支持红军,如主动为红军部队带路、协同红军捕捉敌兵、帮助红军抬伤病员、冒着炮火给红军送饭等等。

红军攻克黔江的胜利,极大地震慑了川东之敌。刘湘慌忙派其第五师向黔江反扑。12月29日,红三军放弃黔江县城,向湖北咸丰转移。

1934年1月3日,红三军攻下利川县城后,又兵分两路进入重庆境内。一路到万县柏杨游击,牵制拟调防石柱的川军李宗煌部,贺龙则率领红九师于1月8日从利川进入石柱。1月10日,红三军抵达石柱县城附近的沙谷乡猫圈坡,一面进行部队休整,一面组织发动群众,宣传红军土地政策,提出“穷人不还富人债,佃户不交地课(租)”等口号,深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年冬旱非常严重,接连40多天未下雨,石柱井水干涸,群众饮水遇到很大困难。贺龙得知情况后,派卫生员向群众宣传卫生饮水知识,并亲自带人寻找水源,很快挖出了一口水质清洁的井,解决了当地群众和红军的饮水困难。红军离开后,这口井长年不干,取水不尽,群众称之为“仙井”、“龙井”、“红军井”。

红三军在湘鄂川黔边的活动,使刘湘等四川军阀和当地土豪劣绅大为恐慌。1934年初,蒋介石由江西南昌行营电令刘湘主持“会剿”。3月,为粉碎敌军的“围剿”,贺龙与关向应主张红三军回师酉、秀、黔、彭,使鄂川边成为游击中心区域。4月初,红三军直属单位和红九师从湖北来凤县进入酉阳县,并经黔江往咸丰与红七师会合,随后向酉阳、黔江方向开进。5月8日红三军攻占彭水县城后,进至酉阳南腰界一线。贺龙、夏曦、关向应认为南腰界地处川黔边界,与秀山、松桃、沿河、德江、印江毗邻,战略地位比较重要,且境内层峦叠嶂,幅员宽广,人口较多,粮食富足,在军事上有广阔的回旋余地,有利于开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从此,红三军以南腰界为大本营,积极进行开拓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1934年10月初,贺龙从敌人报纸上获悉,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已于8月离开中央苏区西征。他分析其可能是来和红三军会合的,随即率主力南下迎接,于10月15日在沿河县境内与红六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的先遣队相遇。贺龙得知任弼时、萧克、王震还处在危难之中的消息后,立即与关向应、夏曦、李达商讨接应办法,决定夏曦带领黔东独立师在根据地留守,贺龙率部队朝梵净山方向南下接应。很快,贺龙部队于24日在印江县境内与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主力会师,并在南腰界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大会。会后,红三军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恢复了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两军团统一行动,由二军团代行指挥职能。后经中革军委批准,成立了两军团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

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0月28日,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红六军团从黔东出发,向湘西地区发动攻势,吸引和牵制了蒋介石围堵中央红军的一部分兵力,大大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出色地完成了中革军委交予的任务。

1935年2月至8月,贺龙、任弼时指挥红二、红六军团反“围剿”,在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连获大捷,歼灭了整师整旅的敌人,粉碎了10万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开辟了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9月,不甘心的敌人又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围剿”。11月19日,贺龙、任弼时领导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他们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追堵截,转战湘鄂川黔滇康青甘,终于1936年7月1日胜利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7月5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二、红六军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贺龙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关向应等对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促进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7月11日,贺龙率红二方面军由甘孜北上,于10月22日在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历时1年的长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