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连队:新四军82壮士血战1600日伪军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王贞勤责任编辑:任爽
2018-04-04 09:23

李云鹏牺牲后,其父亲李梦祥(前排中间者)与“刘老庄”连指战员合影。

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曾有过这样一支英雄连队:面对20倍于己的日伪军,全连82名壮士毫不畏惧,奋勇拼杀,激战至最后一息也不屈服,最终全部壮烈殉国。这支彪炳史册的连队,就是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亦即著名的“刘老庄连”。2014年9月1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前夕,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刘老庄连”82烈士集体入选。

敌我相逢“刘老庄”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不久,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驻扎在苏北一带的八路军第5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下辖7、8、9三个旅。

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日益壮大,直接威胁着日军对这块地区的控制。日军多次集结重兵,对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1942年底至1943年冬,是苏北抗战斗争最艰苦的阶段。日军在1942年底“扫荡”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后,即转向苏北抗日根据地,在那里“扫荡”半年之久。中共领导下的苏北抗日武装与残暴的日伪军进行了英勇的反“扫荡”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43年2月,日军第17师团和伪军在苏北淮海区一带“扫荡”,寻歼新四军。3月16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进驻在梁岔一带的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等部,企图以铁壁合围歼灭这部分新四军。4连等闻讯迅速转移,跳出了日军包围。日伪军随后穷追不舍,跟踪追击。17日,4连在涟水县老张集和朱杜庄一带和敌人遭遇,激战半日,在黄昏时突出重围,转移到刘皮镇刘老庄一带。

刘老庄村是苏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乡村(今属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人不足百户,南距淮阴城50多里,紧靠淮沭公路右边。18日凌晨,4连带哨的班长匆匆跑来喊醒连长白思才,报告南庄的老百姓正在四散奔逃,据说敌人已到南面5里的地方。白思才一跃而起,和连政治指导员李云鹏简单碰了一下头,即派通讯员传令各排马上起身,收拾行装到庄子后集合。白思才来到庄前哨位上,看到老百姓在田野里慌乱地跑着,有的拉着牲口,有的背着包袱,有的抱着小孩,敌人的枪声就在不远处挑衅似的持续响着。白思才让收了哨,集合队伍向西北方向撤离。

队伍刚出庄子,只见一条又宽又深的交通沟向西蜿蜒伸展着。指战员们都下了沟,走着走着,忽然从西南方向冲过来一股敌人的骑兵,一匹、二匹、十匹……向着这个方向快速奔来。白思才叫大家快走,尽快甩掉敌人。这时,前面的尖兵停住了,班长跑回来向白思才报告:“交通沟是断截的,走不通了!”白思才把驳壳枪掏了出来,叫大家准备好武器,伺机突围。

部队刚跳出交通沟,敌人的骑兵就冲到了跟前,白思才的驳壳枪打响了,接着大家一起开火,先头的几个骑兵中弹栽下马来,后边的见势不妙,赶紧缩了回去。敌骑兵虽暂时被打退,但后面黑压压的步兵却扑了过来。白思才看了看附近的地形,既没有院墙和树林等障碍物,也没有坟堆等小高地,战士们无处隐身,就命令退回到交通沟里。白思才知道突围是暂时不可能了,只有坚决抵抗!于是,他下达了战斗命令,叫各排长督促大家选好地形,上好刺刀,准备战斗到底。他们多坚持一会儿,附近的群众就能多转移出一批人。

不过几分钟,日军步兵就冲到相距不过五六十米的阵地前,白思才手中的重机枪首先发出怒吼,全连的火力一块儿猛射,鬼子成片倒下,丢下十几具尸体,溜之大吉。这两次接触战,4连无一伤亡。

19团的前身是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和八路军的115师685团,各连配备的武器都比较精良。4连的前身是江苏丰县的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第3营第10连,1941年编入新四军第3师19团。连长白思才,江西人,16岁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战初期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是一位英勇善战、沉着机智的指挥员。政治指导员李云鹏,江苏沛县人,青年学生出身,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优秀政工干部。该连班排长和战士大多数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军的贫苦农民,政治素质好,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培养了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定的战斗意志和娴熟的战斗技巧。4连有一挺重机枪,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白思才亲自担任重机枪手。

从当时的情况看,4连要更好地保存自己,更多地杀伤敌人,最好是进驻刘老庄,以房屋、院墙等有利地形作掩护,据村固守。但指战员们考虑到村内还有不少没来得及撤离的群众,战场摆在村内,伤亡最多的还是老百姓。因此,连队坚持把阵地选在村外的交通沟一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