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了一下头盔,咋就输了一场夜战?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代烽、张畅 等责任编辑:杨帆
2018-03-28 11:04

对以善打硬仗恶仗著称的“临汾旅”官兵来说,3年前那次夜间对抗演习,不异于一场“头脑风暴”。惨痛教训犹如当头棒喝,让该旅官兵们深刻反思:夜战不是昼战的“翻版”,用昨天的思维抓夜训,肯定无法打赢明天的夜战。难题如何破解?

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带您关注第71集团军“临汾旅”创新夜训模式推升夜战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梁晨/绘

脱了一下头盔,输了一场战斗

■解放军报记者 代烽 通讯员 张畅 徐魏

夜色如墨,苏南某地,第71集团军“临汾旅”建制连夜间实弹演练激战正酣。

战斗,进入胶着状态。上士郝金旭临危受命,带领特战小组隐蔽渗透,端掉“敌”地堡火力点。

不料,他们刚刚抵近目标,就被“敌”一一狙杀。随即,导演部传来通报:特战小组5人全部“阵亡”。

无奈,连长刘飞只好硬着头皮指挥大部队与“敌”硬碰硬,随着战斗进行,红方损失惨重。

“行动时,我们连落地都不敢下重脚,如此谨慎咋还会暴露?”郝金旭百思不得其解。演练复盘,蓝方指挥员道破玄机:我们的热成像仪捕捉到土堆后有个飘浮状的热源,几秒钟后就消失了,再根据其他信息综合分析判断,从而锁定红方特战小组。

倒查追因,症结找到。红方特战小组接“敌”时,时而快速跃进,时而疏散隐蔽,人人一身大汗。在一土堆后隐蔽时,战士小李头痒难忍,认为有土堆遮挡很安全,就把头盔脱下擦了擦汗。在较低的气温中,小李身上散发的热气迅速在头顶上方形成了一个团雾状的热源,无意中成了蓝方的“报警器”。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钢七连参加上级演习,许三多揣着两个热鸡蛋上了隐蔽阵地,结果被“蓝军”空中直升机的热成像仪侦察捕捉,吃了败仗。

谁也没想到,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情节会在现实中上演。郝金旭告诉记者,为防“敌”夜视器材侦察,他们做了精心准备,身上穿了防红外伪装服,头盔上也套了防红外伪装帽,但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有人会脱头盔擦汗搔痒。

脱了一下头盔,输了一场战斗。旅参谋部专门为夜训官兵进行现场演示:夜间数公里外一支点燃的烟头,通过红外夜视仪看起来竟然如同小太阳。在信息化战场上,“没想到”就意味着有漏洞,而任何漏洞都可能是致命的。

细节决定成败。旅党委一班人顺藤摸瓜,发现夜训场上非实战化的细节还真不少:用荧光棒标示雷区通路,降低了己方人员误踩地雷的概率,但也无异于为对手指示了目标;有的官兵敌情观念不强,夜间潜伏时水壶灌的是热水,极易被对手夜视器材捕获……

问题不仅局限于细节,该旅抽丝剥茧,深入挖掘发现:因夜间能见度低、目标捕捉难、射击命中率低等诸多安全隐患,夜训在有的基层单位“讲起来是重点,做起来是难点,查起来是弱点”;有的不注重对未来夜战课题的研究,脑袋里想的依然是“昨天的夜战”,手里练的依旧是代代相传的“老招数”……

“这些现象表面看是训风不实,可从深层次来说是夜训指导理念偏差,没有把夜训当作夜战来设计组织。”该旅旅长刘勇谈到,要想赢得未来夜战场主动权,首先要打破观念上的“夜障”,思想不突围,夜战就难突破。

吃一堑,长一智。今年开训以来,该旅官兵汲取教训,围绕分队夜间实兵实弹演习应当构设什么条件、怎么开展训练,聚力探索实践,更新夜战观念,初步趟出了一条提高分队夜战能力的训练路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