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领域领跑!中国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热土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郭萌 等责任编辑:武千妍
2018-03-22 04:02

3月18日,2018“FIRST机器人竞赛”上海赛区比赛在上海大学生体育中心体育馆落下帷幕。此次比赛以“能量强化”为主题,旨在培养团队间的互助与分享能力,共吸引了来自中国、波兰等地共44支队伍参加。图为参赛选手在上海大学生体育中心体育馆内对机器人进行决赛前的检查。新华社记者 丁汀

基础研究拔头筹,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深地探测、干细胞、基因编辑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诞生……2018年的春天,中国的科技成果如泉水般喷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表示,中国的创新势头是爆发式的,科技创新正在催生“中国学派”。

纵观中国科技创新领域,基础研究、前沿探索越来越成为科学家们亟待做好的一门功课。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498.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2.9亿元;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2位,总被引次数由2016年的第4位升至2017年的第2位;化学、材料、物理、工程、数学、地学等学科接近世界前列,一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团队具备了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

同时,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赶超引领步伐加快。例如,我国基础物理领域连续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取得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拓扑半金属、外尔费米子、中微子振荡等原创性成果;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铁基超导材料占世界一半以上,并且保持着国际最高超导转变温度;近些年,我国多次刷新并始终保持多光子纠缠世界纪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已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短板仍然较为突出,如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匮乏、投入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等。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既面临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去年两会,有9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5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议。加强基础研究成为全国政协的1号提案。2018年初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是国家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政策性指导文件,标志着中国正逐步走向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道路。

“过去对基础研究创新叫‘弯道超车’,现在我们更向往‘劈山建路、遇水架桥’,产生很多原创性的成果,带动中国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曹雪涛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