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两会:建设制造强国 要从“芯”开始

来源:人民网作者:魏艳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03-16 09:01

“现在每年我国进口的最大物资不是石油、天然气,也不是粮食,而是芯片。一年进口额多达2000多亿美元,折合1万多亿人民币。”在15日上午举行的2018年全国两会最后一场“委员通道”上,“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这样说道。

的确,小到手机、电脑、家电,大到高铁、飞机、航母,中国制造的“成绩单”正不断惊艳世界。但略显尴尬的是,这其中超半数以上的“心脏”——芯片,都是长期大规模地依赖国外进口。

中国芯片产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缺芯少魂”一度成为中国制造最头疼的产业症结。“在未来,更为让人担忧的是,没有芯片的安全,就没有信息的安全,就没有国家的安全。”邓中翰强调,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重视与投入,我国芯片产业实现了技术攻关与产业突围并举,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开始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中国芯片产业正奋起直追,以星星燎原之势逐渐成长壮大。

在邓中翰看来,中国制造要高速发展,芯片技术必须要跟上,倘若无法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高价采购,并随时面临着技术封锁和禁止出口的风险。

有数字显示:单单是代替进口芯片,国产芯片就能产生几千亿的产业集群。更不要说即将来临的5G通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于芯片的高需求,更是会成长出更多的全新产业形态。

今年两会上,就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芯片产业 “弯道超车”,代表委员们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邓中翰表示,未来一方面要利用人才、资金和政策等方面优势,沿着国外成熟的发展路线,努力在局部领域实现超越。同时,要充分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在一些领域围绕自主标准、知识产权研发芯片,构建新的产业模式和生态链,力争实现“弯道超车”。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陆峰建议,要用好政策和市场两把“利剑”,推进核心关键技术、零部件集中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应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应用比较集中活跃的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智能制造、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等若干领域,依托用户和数据规模优势,率先加强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和创新应用。”

正如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所言,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只有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才能真正的促进科技产业的进步,实现对中国制造的保驾护航。中国芯片企业,在政府政策和产业基金的双重加持下,正在蓄势而为,在打造全球芯片产业强国的征途上大步迈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