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浴火重生到征途如虹——写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强军目标5周年之际

来源:新华社作者:梅世雄 丁海明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3-10 21:00

强军目标提出以来的5年,是世界迎来大变局、中国迎接大挑战、人民军队迎接大变革的历史机遇期,也是人民军队新的建设发展需求与旧的理念方式制约之间的矛盾凸显期。如何顺应世界大势、国家大局、变革大潮,重构建设布局,创新发展理念和方式,有效解决人民军队建设聚焦实战不够、质量效益不高的突出问题,为强军兴军开出良方妙策,成为人民军队建设发展必须直面的战略性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宏大背景下,习主席鲜明提出军队建设发展要“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的战略指导。

“五个更加注重”是指向、动力、方法、模式和路径——五指聚成拳。这是充满军事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牵引着我军建设发展迈向更高层次和水平。

这一科学战略指导的阳光,最先投射进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实施中——以“五个更加注重”为战略指导,站在军事管理革命的高度,推行“战略设计—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的现代化战略管理模式,着眼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全局进行顶层设计,围绕使命任务重大课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筹划发展布局,既统筹各个领域,又突出重点方向和新质力量,并在发展、改革、转型等重要关节点上展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化调整。

“十三五”,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建设布局的重构,理念方式的创新,无疑是我军创新发展、弯道超车的春风春雨,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方方面面的理念和实践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秉纲执本,百川归流。习主席反复强调,要坚持用打得赢的标准搞建设,坚持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全军各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

全军各级按“能打仗、打胜仗”要求花钱办事,大幅核减压缩与打仗贴得不紧的经费支出,优先保障武器装备、战场建设、教育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急需项目,一批事关打赢的大事、难事、要紧事得到解决,资源投向投量更加精准高效。

创新驱动,科技兴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下大气力抓理论创新、抓科技创新、抓科学管理、抓人才集聚、抓实践创新,以重点突破带动和推进全面创新。”习主席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网络信息体系,推动后勤向信息化转型,加快研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加强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

2014年12月3日,习主席出席全军装备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坚持信息主导、体系建设,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成为推动人民军队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指导。

全军以作战需求为牵引,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方向,超前规划布局、加速发展步伐,不断完善和优化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武器装备体系。

建设布局、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型,在各个领域引发连锁效应。

以军事院校重组构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切为了打仗的后勤,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防,推进开放务实的军事外交……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各个领域,都收获着春华秋实。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习主席亲自任主任。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军与民的共鸣,剑与犁的交响,古老命题奏出时代新曲。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创新机制,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军转民”“民参军”热潮涌动,一系列军民通用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军队亟需人才,为优秀人才进入军队打开宽广通道。在陆军战车、海军战舰、空军战鹰、火箭军阵地上,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学子越来越多。

——紧盯国防科技关键领域,突破战斗力生成瓶颈,打通科研成果走向战场“最后一公里”。从运-20飞机列装到歼-20飞机服役,从首艘国产航母出坞到大型驱逐舰下水,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推进,为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有力物质技术支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