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与敢死队长半个世纪的君子之谊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作者:郑学富责任编辑:董玥
2018-09-12 10:37

有这么一对朋友,他们互相仰慕,神交半个世纪。在烽火硝烟的岁月,一个是战地记者,一个是报道对象,可是由于戎马倥偬却无缘见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个在上海从事新闻工作,一个在大西北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两人互相通信,互致问候,交流工作,一直到双方病逝都未能谋面。他们就是当年《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和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王范堂。

战地报道连接起的情缘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正处在激战之时,《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冒着烽火硝烟来到台儿庄前线。4月7日,当中国军队刚刚完全收复台儿庄时,陆诒通过运河浮桥,踏进台儿庄城内。战后台儿庄,尸填街巷市野,血盈运河沟渠。百年古城,无墙不饮弹;鲁南大地,无土不沃血。陆诒对战后台儿庄描写道:“眼前是一幅断墙残垣的焦土景象!全城再也找不出一所完整的房子,脚下所触的尽是瓦砾、弹片、炮弹壳,半烧焦的木片以及电线之类的。从西门可以一眼看到任何一门的郊外,没有什么东西来阻挡视线。”陆诒在采访中,获知了57人敢死队夜袭日军的英勇故事,他在《新华日报》1938年4月8日刊登的台儿庄大捷电讯稿、4月13日、15日刊登的战地通讯《满怀兴奋上前线》和《鲁南会战》中三次对敢死队奋勇杀敌作了报道。后来陆诒在出版《战地萍踪》一书时,综合三次报道写道:“战斗最紧急的时候,日军已占领了台儿庄寨子的五分之四,甚至连寨子的西北角也被攻占。当时坚守台儿庄的我军和外边的交通线,全靠西门这条路。如果不及时夺回西北角这块阵地,我军在台儿庄势必被日军包围歼灭,局势千钧一发。4月1日晚上,池峰城师长当机立断,特选拔57人组成敢死队,连夜袭击日军阵地。经过激烈战斗,全部清除了插进西北角的日军,保证这条和外间联系的交通线。在这次夜袭肉搏战中,敢死队生还的只有一位副营长和十三名士兵。其他的官兵都壮烈牺牲了。这次夜袭的成功,奠定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基础。”

13名生还者之一就是王范堂,时任第2集团军第27师158团3营7连连长。当时,因为王范堂一直在前线追歼敌人,陆诒并没有采访到王范堂,敢死队的英勇事迹是31师师长池峰城和守城旅长王冠五向陆诒讲述的。敢死队的事迹经《新华日报》报道后,成为当时轰动国内的重要新闻。从此,陆诒和王范堂互相知道了各自的名字,但是却无缘相见。

《忆台儿庄战役》勾起二人的共同记忆

在台儿庄战役中,王范堂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营附(副营长),又参加了武汉保卫战。以后,在抗日战场上转战南北。1948年冬,王范堂任国民党第30军第30师少将副师长。1949年春开往成都驻防。12月23日,王范堂与师长谢锡昌率全师官兵约7000人在成都通电起义,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编,回到人民的怀抱。1950年12月,王范堂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学校军事教官,后转业回到老家石泉县,1955年调任汉中市文化馆副馆长,1976年退休。

1938年5月下旬,陆诒跟随部队突出重围,回到汉口,奔波在长江两岸抗日战场采访。后来,辗转到华北敌后战场,采访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左权等八路军高级将领,撰写了大量的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战地通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陆诒担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兼采访部主任,1956年任《新闻日报》(后与《解放日报》合并)副总编辑,以后还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陆诒热心参与新闻教育工作,培养了许多新闻从业人员,80高龄仍兼任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98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陆诒写了一篇《忆台儿庄战役》的文章,发表在同年9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在这篇文章中,陆诒以亲身经历回忆了台儿庄战役经过,又一次提到了57人敢死队。王范堂看后深有感触,一篇文章勾起了二人的共同回忆。王范堂也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敢死队夜袭日军记》,被收入《徐州会战》一书中。

1986年9月28日,王范堂在汉中市文化馆提笔给陆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王范堂谈到了陆诒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说:“你在这篇文章中高度评价了五十七人敢死队的作用,读后深受感动,死者如有灵一定会含笑九泉,幸存者亦感到极光荣。这里我谨以五十七人的名义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落款为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王范堂。

这封信通过上海的《解放日报》转至陆诒,已经是11月份了。11月15日,陆诒给王范堂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陆诒回忆了他深入台儿庄前线采访,报道五十七人敢死队时的情景,再一次称赞敢死队,并由衷地向王范堂表示崇高的敬意。陆诒在信中向王范堂介绍了自己的近况后,说:“我真诚愿意同您做朋友,多多向您学习,希望您经常赐教!”陆诒还给王范堂寄去了自己新出的《战地萍踪》一书。

王范堂收到陆诒的信后,又于11月26日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向陆诒表示感谢,介绍了自己的近况和家庭生活情况。说道:“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像你这样一位有名望、有身份的著名新闻家,能如此谦虚和诚挚的态度和我谈心并和我交朋友,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今天,才能成为现实。从你身上我感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质。”

战火中凝结而成的友谊在延续

陆诒和王范堂不断书信来往,情谊进一步加深。在信中,二人除了相互问候外,更多的是共同回忆当年战斗情景,交流探讨。1987年3月8日,王范堂又给陆诒写了第三封信。王范堂满怀深情地说:“你的大作《战地萍踪》,我反复阅读过几次,但总不能尽其意味,特别是当我读到书中有关卢沟桥地区防御战、娘子关保卫战、台儿庄会战、武汉外围保卫战等篇章时,我的心中仿佛随着作者的笔端,又回到了八年抗战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可以说,关于你的这本属于历史文献的作品,我不是在读而是在听、在想、在重新感受。……应该说,我们不仅仅是朋友,而且也是战友,是在抗日战争的同一战壕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为此,我真诚地希望,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共同奋斗中,让我们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王范堂还随信寄赠陆诒一张照片。

3月19日,陆诒给王范堂回信说:“大作《台儿庄会战中的五十七人敢死队》也拜读,深为敬佩!五十七人敢死队成员都是抗日英雄,没有您们的流血牺牲,我们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今天的祖国还不够富强,我们还要在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艰苦奋斗,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而继续努力!”陆诒也随信寄赠照片一张。

正当两位老人互相勉励,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携手奋进时,1987年5月9日,王范堂突发脑溢血,被病魔夺去生命,享年80岁。噩耗传来,陆诒万分悲痛,5月10日,他发去悼唁函,在唁函中,陆诒向王范堂的家属表达了悼念之情,再一次肯定了王范堂的抗战业绩。他说:“王范堂同志当年亲率敢死队员五十七名夜袭敌军阵地,为台儿庄胜利打下了基础,战功卓著,永垂千古。”唁函中还回忆了二人的交往和友谊。后来,陆诒还专门写了一篇悼念文章,发表在1987年7月18日的《团结报》上,赞扬和肯定了王范堂的历史功绩。

王范堂去世后,其长子王耀煊继续与陆诒多次书信来往。1988年,王耀煊作为参战将士的后代,前往山东台儿庄参加了台儿庄大战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会后,专程奔赴上海,拜晤了陆诒。

1997年1月9日,陆诒病逝,享年86岁。《解放日报》社组成陆诒治丧小组,专门给在陕西省汉中市民革工作的王耀煊寄去讣告。王耀煊在千里之外发来唁电,对父亲的老朋友陆诒去世表达悼念之情。以后,两家的后人继承先辈的友谊,经常联系来往,延续这份在战火中凝结而成的纯洁高尚的情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