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军营·记者在战位】
寒冬时节,陆军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在东北某训练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冬训,全面锤炼官兵综合作战能力。近日,央广记者吴楠、陶李跟随部队,体验官兵长途徒步行军的过程,请听报道《长途奔袭斗严寒》。
【现场音】“同志们,拉开距离,防止坡度太陡,容易出现后面堆到前面,间距两米继续行军。”
记者: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央广记者吴楠,现在我跟随着行军队伍走在东北某地的野外雪地里,身上是背着一个重重的背囊,走了一段路感觉室外的寒冷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现在已经满头大汗了。教导员,怎么称呼您?
周磊:我姓周,叫周磊。
记者:教导员,在雪地里面行军是我们必练的课目吗?
周磊:对。我们这次安排7到8天的徒步行军,每天大概都是40到50公里,翻越大山,也是历练咱们抗疲乏、抗寒冷能力。
记者:像我们现在走这条路上还是比较陡的,回头看一看,垂直度还是挺高的。
周磊:因为咱们东北山地比较多,翻山越岭这个路程,经常遇到。一个大下坡,一个大上坡上去,基本上是1.5公里左右。
记者:在我们这一路上,除了传统的行军拉练之外,还会有哪些战技术的一些课目呢?
周磊:走打吃住藏,包括我们对敌方的一些预防防范等等,比如说空中卫星的侦察,以及结合我们新配备的武器,比如说步枪、手枪实弹射击,包括迫击炮的射击,重火器的射击。
记者口播:行进途中,部队接到侦察通知,敌方约有一个班的兵力向某丁字路口实施机动,企图切断我方继续纵深前进的道路。
记者:现在我们怎么样去处置这样一个特情?
周磊:先派出尖兵对敌情实施侦查,而后派出我们先头连队,在尖兵判别情况之后迅速对该地域兵力实施歼灭或者驱逐。
现场口播:一天三五十公里的长距离行军对官兵们来并不是什么难事儿,难的是在敌情威胁下行军,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兵折将”。长途行军至驻训点后,官兵们顾不上休息,迅速展开工事构筑课目训练,也是为今晚的野外宿营搭设帐篷。为了保证宿营地足够隐蔽,战士们要以排为单位挖出一个长5米、宽6米的大坑来。战士范震一镐凿下去,地上只留下一个白点。
记者:我看这个刨的过程还是挺困难的。
范震:对对对,冬天东北的冻土层特别厚,大约得在80到90公分。我们用镐构筑的时候先刨四周,把冻土层刨开之后,用大锤砸,一砸冻土就会下去一大片,会节省我们构筑的时间。
记者:现在我们排里面这些人正在用镐把它刨开?
范震:对对对。接下来就是用地钉,用大锤把中间的冻土层全部砸掉,我们再用锹往出挖松土,挖到大约一米五的深度之后帐篷下去,属于半地下工事。
记者:这样刨的话它得刨多长时间,才能够刨出一个排住的地方?
范震:大约得三个小时到四个小时左右。
现场口播:就在采访的那么一会,我的嘴里已经蹦进了不少的小石子,战士们的镐把、锹把也弄断了好几根。帐篷搭好后,官兵们匆匆吃过晚饭,又赶赴射击训练场。
现在室外温度已经达到零下20多度,在训练场上站了半个小时,感觉这个脚已经冻的麻木了。在训练场上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夜间射击的训练课目。火力连连长王雷介绍了冬季夜间的轻武器射击情况。
记者:先跟我们介绍一下,冬季射击对你来说有什么样的挑战?
王雷:在扣扳机的时候,我们的动作要领就是要有预压扳机,用食指肉厚的地方去扣扳机。在冬天射击,尤其在夜间天气比较寒冷,不能戴手套,手一般冻的都比较僵,在扣扳机的时候容易造成用力过猛导致变形,所以动作非常小心。
记者:冬季夜间的轻武器射击是怎么瞄准?
王雷:在夜间黑暗情况下瞄准方式比较困难,射手从张口看出去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模糊的绿圈,有经验的射手就会发现在模糊的绿圈内会有一个黑色的绿柱状的,它就是准星,那么通过张口、准星和靶子三点就连成了一线。
记者:一般这样的夜训我们会持续多长时间?
王雷:我们的夜训要求是不少于3.5小时,经常我们是在4个小时左右。
现场口播:射击结束返回宿营地域,副参谋长王正宇第一时间组织了讲评,通报了敌情观念不强、战术动作僵化等3类11个问题。他告诉我说,这场全程带战术背景的训练就是要彻底解决冬季严寒条件下制约作战力提升的一些瓶颈问题。
王正宇:通过冬季训练,长途行军在“走、打、吃、住、藏、供、管、联、救、修”这十个方面,锻炼摔打部队。在整个行军过程中步行不少于200公里,中间设置了急行军、强行军,处置了一些战术情况,道路被毁、临时改变路线、小股兵力袭扰驱除、警戒、到各个地方的宿营,包括野战条件下靶场训练,就是将来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我们出来一次就是要以练兵的目的提升打仗能力,将来能适应各种作战任务。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