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军营·记者在战位】
直-19飞行员赵阳:云端的日子,有爱同行
中国军网记者 王旭 通讯员 周宇杰 任帆
赵阳的第一个人生分水岭出现在2008年。
2008年以前,赵阳的理想是当一名警察;2008年以后,当驾驶舱门关上,赵阳的人生便被分成了舱外、舱内两个世界——他正式成为了一名直升机飞行员。
从2008年再到2018年,一飞10年,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赵阳,身上仍有一种年少的热血气质,提到飞行,眼里璀璨有光。
(一)
严冬的中原大地,寒风凛冽。赵阳带记者来到机库时,机务连正在给直升机做年终保养。一反机场的萧瑟,机库内铁器碰撞发出声响,显得热闹繁忙。
机务连连长王永琪见我们进来,呵着白气迎了过来。知道记者是专程从北京来“看飞机”的,王永琪一边用毛巾小心翼翼地擦机舱玻璃,一边笑着说:“这个铁疙瘩,冬天冷,夏天热。夏天最热的时候舱内能达到60℃。”
“呆在里面很难受吧?”记者问赵阳。
赵阳在一旁呵呵地笑,腼腆地说:“还行,还行。”
记者坐进驾驶舱内,感受这个被冰冷的铁皮包裹着的、满是各种仪表的狭小空间,想象着赵阳一动不动地坐在座椅上,一飞就是几个小时,触目只有望不到边际的天空和云彩……
但朝夕相处了10年,赵阳早已把这个“铁疙瘩”焐热了。
在赵阳的心里,这个“铁疙瘩”就是他的宝贝,是个有脾气、有感情的“家伙”,是赵阳心中的天秤上,与家人同等重量的幸福砝码。
赵阳所在的陆军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作为军队改革调整后组建的新型陆战力量,训练强度大,节奏快。
赵阳作为直升机营的一名连长,飞行任务也非常多。“改革前,一天最多飞6个小时,现在一天最多能飞12个小时。”执行夜间飞山区的任务时,生理心理都要面对更大的挑战。每当困意来袭,“就掐自己一下”,方法简单粗暴,但很实用。
从2014年改装飞直-19,5年时间里,尽管赵阳已经将各种飞行动作熟练掌握,但他更懂得,“一树之高”的“飞行人生”从不是一种轻松的体验。
每次飞行前,赵阳都会暗暗对自己说一句:“我一定要飞好。”这是一个心理暗示,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信念。赵阳说,“你只有对直升机好,才能慢慢和它达到人机合一,那是最好的状态。”
就在两个月前,赵阳所在旅奔赴朱日和开展协同演练。
演练当天,朱日和天气骤变, 100米高的空中能见度不足1.5公里。赵阳所驾驶的直-19与其他3架作为第一个波次带实弹冲入云雾中。
真正的战场从不会给人留有转圜的余地。天地一色的雾里,赵阳与机组人员紧盯各个仪表数据,在到达预定发射区域后,凭借经验与直觉,赵阳果断按下了发射按钮,目标灰飞烟灭。
那一刻,赵阳深深地呼了一口气,他又一次体验到“与战机融为一体”的感觉,这种默契让他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