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栋厚重的大楼里,仿佛跳动着依法治军的脉搏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邵龙飞 刘洪顺 王迪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2-08 19:05

【2018新春走军营】

触摸依法治军的强劲脉动

■记者邵龙飞 通讯员 刘洪顺 王迪

一如科研大楼的外形,方正、敦实、厚重。这是记者来到军事科学院军事法制研究院的第一感觉。

在连续两次采访未果后,2月7日上午,记者终于见到了军事训练学专家、研究员杜立平。

“刚为武警部队作完宣讲辅导,昨晚才从福州赶回来。”略显疲惫的他边说边将他近期的行程表拿给记者看。

中部战区、海军、战略支援部队、军委后勤保障部……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颁布施行后,参与组织《条例》编修的杜立平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大单位作宣讲辅导。

如同杜立平的匆匆脚步,很多科研人员说这就是研究院推进科研工作紧张快干的缩影。

军事法规制度是依法治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承担军事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研究任务,参与相关立法研究起草工作是我们的主要使命。该研究院领导介绍说。

这个研究院伴随新的军事科学院调整组建应运而生。建院伊始,他们就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根本指导,瞄准我军备战打仗和深化改革对法制保障的迫切需求,按照“编修一批、跟踪一批、预研一批”的思路,积极参加联合训练、联合保障等急需急用的政策制度编修,参与兵役制度等主干法规制度修订,同步带动军事司法、军事后勤装备、国际军事法、军事百科等13个重要领域的法规体系研究,努力牵起全军法规制度研究的“牛鼻子”。

军无法不立。那么,一部法规是怎样编修出来的呢?

在研究员冯定汉赭红色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4本不同时期颁布的共同条令摆放在显眼位置。主持或参与共同条令、《安全条例》等军事法规编修是他引以为傲的经历。

冯定汉告诉记者,军事法规编修,一般按照筹划部署任务、专题调研论证、中外对比研究、重难点问题攻关、部队试点试验、反复征求意见6个步骤组织实施。由于事关顶层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编修工作必须紧贴部队实践和现实需求。

前一段时间,研究院在参与修订某部法规后,科研人员分赴全军48个单位调研,梳理出战略关切、改革急需、官兵反映强烈的33个热点焦点问题,汇编了53部外军相关法规,整理出1200余万字文献资料,先后组织30多次专家研讨,5次面向全军征求意见建议,协调10多支部队试点试验,吸纳意见建议1500多条,最终形成修订草案。

当路过军民融合和国防动员法规研究中心会议室时,远远就听到里面传来阵阵“吵架”声。记者轻轻推门进去,只见十几位科研人员在研究员于川信带领下,就军民融合法规体系的框架设计问题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

于川信介绍说,为使军民融合法规建设与实践同频共振,前往一线前沿寻找源头活水是重头戏。赴某兵器研究所调研、走访军委机关、到中国航空运输学会授课……刚从西安调研京东无人机物流运输平台归来的中心团队,各项行程紧锣密鼓。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党的十九大以来,这个中心先后参与了陕西、四川、云南、北京等10多个省市军民融合试点顶层设计规划研究,围绕军地8大领域系统梳理了790余件军民融合相关法规,组织军地10多家单位对军民融合综合性法规进行专题研究,上报的多份报告得到上级肯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标准推进法规编修,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加快军事法制研究的重要引擎。在军事百科研究室,记者看到了军语编撰的场景:输入关键词,相关术语数据即时呈现;轻点鼠标,词目释文审核比对自动完成。研究员杨鲁兴奋地说,运用军语编纂软件和建设军语数据库后,科研效率成倍提高。

为军事法规研究插上信息化翅膀。目前,该研究院正组织力量研发军事法制研究智能辅助系统,建设各类法规数据库,研制项目管理、制度管理、立法辅助起草、立法评估等功能模块,加速法规编修由“人工编修模式”向“数字智能编修模式”迈进。

科研攻关忙,开局气象新。该院成立半年多来,先后接续推进16项法规编修任务,完成40余项法规审读修改任务,提交20余份重要咨询报告。

将研究院致力打造成军事法学研究的国际知名机构、军事法制研究的国家权威机构、军队法治建设的综合研究智库、军事法制科研的协同创新中心。展望该院的远景规划,记者仿佛触摸到了依法治军的强劲脉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