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完成一百五十余次急难险重任务,连续七年在空军竞赛考核中夺得总分第一。西部战区空军某机场工兵勤务队紧盯战场聚力转型——
跨越“训”和“战”之间高度差
■王大卫 张学飞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曹传彪
“勘察组报告:跑道中偏西发现两个弹坑,2枚地表未爆弹,距跑道西端90米处疑有地下未爆弹1枚,安全通道和作业区域开辟完毕!”
“排弹组注意,进行未爆弹排除!”
“抢修分队和场务保障分队开始作业!”
1月中旬,雪域高原的寂静夜空被一阵刺耳的警报划破,伴随着一道道口令,一场实战化背景下的机场抢修演练打响。
西部战区空军某机场工兵勤务队派出排弹和抢修两个分队迅速展开抢修作业:手持新型航弹探测设备的探测小组,精确锁定地下弹体位置;爆破人员刚引爆地下未爆弹,抢修班便开始快速回填弹坑,并铺设玻璃钢道面板,恢复跑道的起降保障能力。
“训练不实掺水分,走上战场就会吃大亏,战斗力只能用战场来检验!”该勤务队队长徐驰感慨万分。
危机感源于一次高原联合演习:第一次面对真实炸弹坑,复杂特情频发让官兵应接不暇;高原保障环境特殊,在平原上驾轻就熟的处置流程派不上用场……
沙场“折戟”的残酷现实让官兵们警醒:平时过硬,只是局限于操场过得硬、满足于静态过得硬、习惯于熟悉场地过得硬……
演兵场上暴露出的短板,就是下一步实战化训练的突破口。大队着眼战场需求,开始了重塑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打造模块化保障单元模式,通过跨系统、跨专业交叉训练,把官兵培养成多面手,具备多岗位保障能力,2支能够独自完成机场排弹抢修的综合保障分队逐渐成型。
——通过训练、保障、演训等途径,不断挖掘装备性能极限,同时与地方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无人机勘察、机场数据库等技术。
——打破专业训练“各自为战”现状,针对各专业作战特点,互为对手训练,上一个课目损坏的场地,成为下一个课目的实战化训练场。
“思战研战方能胜战!”该队坚持制胜先智胜,常态化研究强敌对手,验证完成了“复杂地磁环境未爆弹精准探测”等12项研究课题,多项技术成果填补了领域空白。
前不久的一次演习任务中,一名操作手因突发性高原缺氧反应,无法完成后续作业。没有备份人员,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排弹任务就意味着失败。只见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一名初探员迅速顶替该操作手岗位,与队友一起熟练操作网格装备,排弹抢修顺利进行,跑道提前10分钟恢复使用。一声呼啸,战机起飞,任务圆满完成。
战荒漠、越险峰、上高原,这支部队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执行任务,足迹遍布16个省,出色完成150余次急难险重任务,连续7年在空军机场排弹抢修竞赛考核中夺得总分第一。
“跨越‘训’和‘战’之间高度差,我们一直在路上!”刚刚顺利验证了某项战法的排弹中队探测班班长赵文身上火药味未尽,语气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