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聚光灯下的“代价”
兰健(中)正在学习军歌。张艺藐 摄
二十二岁的二月二十二这一天,兰健和朋友一起吃了顿火锅,那是2016年,兰健的大学生活还在继续,有风花有雪月,有朋友也有最爱的篮球,可想当兵的念头却像在脑子里扎了根,从没断过。
又过了一年,大三了,他终于按捺不住,在同学和老师诧异的目光下交了报名表,当时就想“再不去当兵,我会后悔一辈子”。
大三来当兵,不仅要当兵,还要当尖刀上的刀尖,他一门心思要来特战部队。兰健的军旅生活仅仅不到4个月,他的记忆还停留在刚到新兵连的时候——
班长带他们去吃了一碗面,面什么滋味已经忘了,可他记住班长对他说的一句话:“体格挺壮,是个好苗子”。这句话他记得非常清楚,在他眼里这一句夸奖相当于一个特种兵“通行证”。饭桌上一个班坐在一起聊天,他是唯一的大学生,当然年龄也最大。
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特别的感觉,“大家都一样,”这是兰健的想法。可一开始,同班的战友可不这么想——大学生?应该不一样。
兰健体型稍胖,刚来时,俯卧撑顶多只能做20个,跑3公里的时候偶尔掉到队尾,体能跟比他小几岁的战友来说还是差了点儿。有一次无意间听战友说起:“大学生,还是不行啊。”他脸上一阵泛红,于是偷偷加练,控体服穿在身上,一遍遍练习,在他记忆里几乎无时不刻都在跑步,这是他第一次为“聚光灯”付出代价。
一个月后,他瘦了20斤,俯卧撑已经可以轻轻松松做上百个,当然他认为这跟自己的“大学生”身份无关,而是一名特种兵的“基本修养”。班长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这小子,不错!”可他又在兰健“大学生”身份上“打起了主意”。
嘴上说没有差别,可是“大学生”兰健这个标签始终挥之不去。他多读几年书,文化水平自然稍高,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强,于是辅导其他战友“功课”,自然而然落在兰健的头上。
特种兵不仅要拼体能,更要拼脑力。就拿“军事地形学”这个科目来说,他理解得快,可同班战友有的连东西南北还分不利索。上台讲课这种“出风头”的事他不好意思去,于是就私底下给战友补课,最后整个班的成绩提升了一大截。最后大家又将“聚光灯”打向他时,他早已不见了踪影,深藏功与名,“哈哈,低调低调。”
慢慢地,“大学生”身份又以另一种方式显现——年龄。班长觉得他年纪稍长,足以担当“大哥哥”的身份,于是就让他当班副。这是兰健不愿提起的“痛”,同班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自己生生跟他们中间隔了条“代沟”,这个“大哥哥”可不好当。
同班的一名战友不爱讲话,性格内向,问十句说一句,又碰上兰健这个急脾气,没少开怼。最后兰健发现,其实并不是有什么矛盾,这只是相处方式的问题,性格不同要学会去理解和适应,换个角度,不要总想当“大哥哥”,把自己和大家融在一起,才是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