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新时代,中国航天员的心愿只有一个

来源:新华社作者:李国利 梅常伟 余建斌 谷业凯责任编辑:袁帆
2018-01-25 17:21

“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有时候,梦想会在一瞬间悄然而生。

2003年,当杨利伟飞向太空时,两名年轻的飞行员在不同地方,同时通过电视目睹了火箭升空的那一瞬。25岁的陈冬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杨利伟一样飞向太空,为祖国飞得更高?”23岁的王亚平看着火箭灿烂的尾焰,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中国已经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唰!当整流罩打开,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右舷窗亮了,壮美的太空又一次让景海鹏惊叹。一句“爽!”喊出了陈冬初见蓝色星球的震撼,也喊出了他实现自己飞天梦想的酣畅。

飞行归来,有小朋友好奇地问王亚平:“你在太空中会不会做梦?”她笑着回答:“在太空,不管做不做梦,我都已经在自己的梦里。”

每一位航天员深知,飞天梦,不仅仅是自己的梦。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的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形容:“离开了集体的力量,个人将一事无成。”

刘洋说起一个令她感动的小故事。发射塔架上有个供紧急撤离的逃逸滑道,52米高,航天员会在执行任务之前进行训练,而技术人员会提前试验。一位年轻的女航天教员对刘洋说,她试跳时,看到下面黑乎乎的,两腿在发抖,但想到是给航天员们当“沙袋”,又觉得挺开心。

“到了太空,地球的引力变得微乎其微,祖国的引力却越来越重。”航天员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每次飞临祖国上空,心跳都会加速,会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国的疆域,情不自禁地隔着舷窗想去触摸,每一次都会热泪盈眶。

费俊龙这样对国外同行说:“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却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在我身后,有强大的祖国,站立着13亿多人民!”

有一个场景让杨利伟至今难忘。2004年,他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应邀出席华人华侨的一次活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华侨拉着他的手,语调颤抖,脸上满是泪痕:“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刘洋珍藏着一张照片。2012年10月,她参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60周年校庆,一位退休女教授挤过人群与她合了影。次年5月,当她再次来到这里与学校附中师生座谈时,一名小男孩递给她一个信封说:“这是我奶奶给你的,我长大了也要当航天员。”刘洋打开一看,竟是去年跟那位退休女教授的合影,背面写着:向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致敬!

跨越“上天的阶梯”,创造了训练零淘汰率纪录,在世界航天界绝无仅有

1998年1月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百里挑一、精心选拔的14人,汇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他们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诞生。

自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一飞冲天,人类已进行上百次载人航天飞行,共有数百人次进入太空。面对风险莫测的飞天旅程,需要脚踏实地去追赶。

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大队公寓的门柱上,镌刻着“珍惜崇高荣誉、迈向更深太空”的队训,见证着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从天空向太空的跨越。天空与太空,一字之差,被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

14名首批航天员进入航天员大队时,年龄最小的已30岁。工作了10多年,书本也搁置了10多年,猛然间捡起书本当学生,要在一年时间里系统掌握许多生涩的学科理论,对每个人无疑都是严峻考验,因此也被称为“登天第一关”。一位来上课的老教授说:“要在3个月内教完一年的高等数学课程,可真把我难住了。”

王亚平在参加航天员选拔时问杨利伟,成为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杨利伟回答了两个字:“学习。”等她加入航天员大队,才真正体会到“学习”二字的分量。

于是,航天员们重回课堂,白天上课、训练,夜里复习、预习,航天员公寓成了“不夜城”。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第二道坎,包含了众多艰苦万分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返回地球时,人要承受自身重量数倍的压力,很容易造成人的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导致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刘洋曾说:“太空虽然向女性张开了多情的怀抱,却从不有所偏爱。”她刚开始进行离心机超重训练时,短短几十秒,6个G的负荷就已让她如跑了万米一般双腿发软,精疲力尽。

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常人只能承受3到4个G的重力加速度,航天员却要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训练中,他们的五官被挤压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飞,胸部极度压抑,呼吸非常困难,手臂抬不起来。一位航天员的母亲看后,一边流泪一边不住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

做这种训练时,航天员手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挺不住了就可以立即按动红钮,请求暂停。但20年来,没有一个人按过这个红钮。

太空飞行中,航天员每一步操作、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关系任务成败。飞行手册是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的宝典,所有指令都汇集在9大本、上百万字的厚厚手册里。在飞行程序训练中,他们做的笔记摞起来比桌子还高,数以万计的指令成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每个人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最终,经过严格考核与评定,先后选拔的两批21名航天员顺利通过考核,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在世界航天界绝无仅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