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胜仗,“中华神盾”铸剑海疆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陈国全 肖永 侯融责任编辑:张颖姝
2016-06-10 03:27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茬茬海口舰官兵海上接力、完美交棒,刷新了数十项海军纪录——

劈波斩浪砥砺“实战刀锋”

去年12月,海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英模座谈会在东海舰队某航空兵团举行,来自海军各个时期、各支部队、各条战线的66名英模代表聚集一堂,畅谈海军精神,共话使命担当。海口舰第六任舰长樊继功作为英模单位代表,光荣地参加了会议。

麦贤得、高翔、戴明盟、朱桂全……看到这些胸前挂满勋章的新老英模,樊继功激动不已,他认真聆听新老英模对话,感受海军历史上涌现出的海上猛虎精神、西沙精神、核潜艇精神等海军精神的时代真谛。

“时代条件变了,作战样式变了,武器装备变了,但红色基因这个制胜密码没有变。”樊继功告诉记者。

2014年,夏威夷,海口舰作为编队指挥舰代表中国海军首次参加“环太”演习,编队舰艇停靠的珍珠港中心泊位的位置,正是1989年春郑和舰代表中国海军首次进入西半球出访美国时的同一个泊位。当时,郑和舰谢绝美方派出拖船顶靠码头,用自身动力停靠在刚好能容下舰体长度的泊位上。

那一天,站在珍珠港码头,海口舰官兵打心眼里佩服前辈们不服输的劲头。时间过去不到30年,今天的中国海军已今非昔比,支队任何一艘经过全训考核合格的新型驱护舰艇,随时都能远航,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实际使用武器阶段,海口舰代表中国海军舰艇参演,海口舰主炮首发炮弹就精准命中番茄靶,赢得参演各国海军同行高度评价。

编队指挥员、时任某驱逐舰副支队长赵晓刚感叹道:“我很幸运,赶上了海军大建设大发展的好时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一次次重大任务检验中,海口舰官兵诠释着当代革命军人的责任担当,成为劈波斩浪的“实战刀锋”:周帅,奋不顾身扑灭燃气轮机箱体内的大火;王保德,顶着9级风浪把自己绑在桅杆上排除故障;黄德勇,一边吐一边疏通舰艇管路……

参加首批亚丁湾护航,连续124天航行不靠港;准备时间仅一个小时,立即起航搜救马航失联客机——

拥抱深蓝展示“中国名片”

在海军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创下以劣胜优战例的“海空雄鹰团”闻名遐迩。毛主席曾3次“点将”这个团出征,该团奉命异地换防,战机编队降落机场仅仅40分钟后,就升空作战。

类似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海口舰身上。

出航准备时间仅有一小时,怎么办?2014年3月9日,海口舰闻令出动搜救马航失联客机。临危受命,海口舰官兵不负众望,在非常时期体现了非凡的能力与担当。在食品补给和装备保障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官兵们依然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

搜救过程中,海口舰先后航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6国附近海域,航行至南纬45度线附近,跨越62个纬度,连续航行60余天,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海军积极履行人道主义义务和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创造了人民海军历史上的新纪录。

“当兵这么多年,第一次真正有了当海军荣耀的感觉!”一名参加过首批亚丁湾护航的老士官,回忆护航途中“河北翱翔”号船员在舱盖上写下“祖国万岁”4个巨幅大字的场景,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008年12月26日,由海口舰、武汉舰、微山湖舰组成的首批护航编队解缆起航,踏上首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新征程,拉开了中国海军海外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序幕。

首次亮相亚丁湾,海口舰就创下了连续航行124天不靠港的新纪录,创造了人民海军第一次组织舰艇、舰载机和特种部队多兵种跨洋越海执行护航任务、第一次持续高强度在远离岸基的陌生海域组织后装保障、第一次与多国海军在同一海域针对同一对手采取军事行动等新纪录,圆满完成41批次212艘中外船只的护航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信心和能力。

西沙遇险渔民搜救、参加南海某重大任务、抗击台风“威马逊”……一次次,海口舰官兵把“能打仗、打胜仗”扛在肩头,在多样化军事任务战场同样体现出铁一般的责任与担当,把无私大爱倾注在祖国的蓝色海疆,向世界展示了和平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打造了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10日 07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