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军人来说,“忠”与“孝”注定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吗?
的确,从客观条件上讲,军人想“常回家看看”的确不太容易。因为,绝大部分官兵都是异地服役,与父母妻儿天各一方。有的虽然家离驻地较近,但由于部队使命任务的特殊性,与家人基本也是聚少离多。而且,如今部队的军官主体大都是备受宠爱的独生子女一代,做“421家庭”中独自赡养4位老人的主心骨,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农村的“留守老人”群体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养老、医疗、亲情维系等诸多问题不容忽视。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百善孝为先,孝乃百行源。”虽说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对舍小家保大家的军人来说,自古就有“忠孝难两全”的隐痛。在新时代,这种延续千年的价值观能否有新的解读?身在军营,广大官兵能否孝行当下,不留遗憾?重阳节前,请看“Family视点”的有关调查与思考——
战友,今天我们如何行孝?
你如水的目光里/满是牵挂与不舍/又到重阳/我却无法陪你登高远望
黄叶的叹息声/是缠绕我的思乡梦/愿我的军礼/永远换来菊花的笑颜/而非泪的忧伤
摄影:张正举 诗文:风 岚
尽忠尽孝,
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
“儿啊,马上就到中秋了,这次你能回家吗?”
刚刚过去不久的这个中秋节前,看着母亲发来的“催归”微信,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修理连指导员李宪国久久不能入眠。想到父母“盼儿归”的愿望将再次落空,已经写好了一大段的回复,又被李宪国一个字一个字地删掉了……
细细数来,自从入伍,由于工作繁忙,李宪国已经有7个年头没怎么陪父母过节了。今年春节,李宪国担负值班任务。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看着母亲发来一张团圆饭的照片,满桌几乎都是他喜欢吃的饭菜,李宪国不觉泪湿眼眶。
原本想着端午节再回家,可又被临时任务耽搁了。就这样,一路晃到了中秋节,可部队千里机动,刚刚转至野外驻训基地,安家设营、恢复秩序等等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作为连队主官,这个时候怎能撒开手?
李宪国回不了家,可父母对他的爱却从来没有缺席过。“最近工作累吗?”“照顾好自己啊!”“啥时候回家?爸妈给你做好吃的。”父母的“唠叨”飞越万水千山而来,李宪国的心里满是愧疚。
不能回家是烦恼,有了休假也纠结。
某旅合成三营战士吴然然属于典型的“三地士官”,每次休假,辗转往来于部队驻地、老家、小家,1个多月的时间总是匆匆而过。
去年,小家添了一个胖娃娃,“带娃”忙又累,妻子的埋怨逐渐多了起来。休假时,吴然然只能多在小家停留,留给老家父母的时间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不过,父母对此没有半点怨言,倒是常给吴然然宽心:“我和你爸都挺好的,休假了,多陪陪老婆孩子!”
“军人既要立业、又要成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爬坡路’。我们在奋力向前,后方的父母却常常成为难以顾及的群体。”吴然然的话里,透着无奈和自责。
某连上士小彭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可在与儿子的电话交谈中,他永远都是“健健康康”的。最近半个月,父母的来电明显变少,好不容易通话,说不了两句就是“最近农活比较忙,家里都挺好的,放心吧。”虽然觉得有点奇怪,但小彭也没多想,直到前两天收到叔父发来的一条“揭发”微信,一切才水落石出。原来,小彭的父亲因为动手术住了院。老人家怕影响儿子工作,一直让家人报喜不报忧。
一晃又一年,一年见一面。再回家,发现母亲黑发泛起了霜花,父亲的腰身也不再挺拔,让多少军人感慨:“不要等大树倒下的时候才知道要去拼命地扶起,孝老爱亲需要奔跑。军人行孝更要如此,不能忘却,更不要忽略。”